1.角逐“新能源之都” :谁能在新变局中持续领跑?

2.中国汽车排行榜品牌大全(中国各个省份汽车品牌排行?)

3.22年中国省市新能源汽车上险量出炉,广东人不再买日系车?

4.2019年进口新能源车上牌5.6万辆,八成都是特斯拉!

5.J.D. POWER新能源车权威研究报告出炉,蔚来欧拉荣威榜上有名

6.保护我方车企!中国新能源汽车2022年销量图鉴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性能不断提高以及消费者们的环保意识加深,新能源汽车已经逐渐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且有很大一部分人在买车的时候会考虑新能源汽车,但新能源汽车真的适合所有人吗?我觉得并不是,就目前而言,或许这些城市的用户更适合开新能源汽车。

一:配套充电设施齐全的城市

尽管目前国家已经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基础配套设施,但相对于日益庞大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而言,还是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在2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月,全国所有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4.3万台,其中公共类充电桩数量为53.1万台,而此时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82万辆,平均每7辆车才能分到一台公共充电桩。

从理论上来说,平均每7辆车共用一台公用充电桩应该是勉强可以的,但实际情况却是,目前国内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区域较为集中,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山东、浙江、安徽、河北、湖北、福建这些省份是前建桩数量最多的前十地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占总量的73.9%,其他20多个省市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则非常薄弱,若是买了新能源汽车,后续的充电问题比较头疼。

二:限牌限号的城市

随着汽车的保有量越来越大,很多一二线城市的交通已经不堪负荷,为此不少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限牌限号政策,不仅能够缓解拥堵的交通,还能够降低尾气排放。此时不受限牌限号政策的新能源汽车就具有很大的优势。无需在意单双号,无需在意限行,不论什时候想开车出门就出门,非常的随心所欲。

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小城市的用户而言,由于城区不大,日常的出行半径较小,所以购买新能源汽车也是比较合适的,因为现在的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但足够优秀,按照大多数人平均一天行驶30-50公里的标准计算,充满一次电能够使用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并不需要太过担心充电的烦恼。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角逐“新能源之都” :谁能在新变局中持续领跑?

10月13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最新汽车工业产销情况称,9月,汽车市场进入传统旺季,产销双双超过250万辆,创年内新高,环比和同比均呈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3万辆,环比和同比均呈大幅增长,分别达到13.6万辆和13.8万辆,环比增长28.9%和26.2%,同比增长48%和67.7%。

单月销量刷新9月历史记录

中汽协表示,9月,国内经济形势继续向好,六稳、六保任务落实成效日益显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持续好转,供需循环逐步改善,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叠加各地促进消费的相关政策?、活动以及双节效应,汽车市场恢复形势继续向好,当月产销保持增长?。

从具体数据来看,9月汽车产销均呈现两位数增长,产销分别达到252.4万辆和256.5万辆,环比增长19.1%和17.4%,同比增长14.1%和12.9%。1-9月,汽车产销1695.7万辆和1711.6万辆,同比下降6.7%和6.9%,降幅已收窄至7%以内。与1-8月相比,分别收窄2.9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乘用车销量继续保持增长且增幅扩大,对整体汽车市场的增长支撑作用超过了商用车,其中SUV销量刷新了9月历史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9月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增长,其单月销量也刷新了9月历史记录。“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支持,及国内车企促进销售的有力举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说。

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3万辆,环比和同比均呈大幅增长,分别达到13.6万辆和13.8万辆,环比增长28.9%和26.2%,同比增长48.0%和67.7%。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环比和同比均呈较快增长,且增速明显高于上月。

从细分能源类型来看,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7万辆和11.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和71.5%;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万辆和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9.5%和53.9%;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辆和1辆,同比分别下降97.6%和99.2%。

1-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73.8万辆和73.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8.7%和17.7%,降幅比1-8月收窄7.5个百分点和8.7个百分点。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同比均呈下降,降幅均比1-8月继续收窄,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量降幅已经收窄至1%以下。?

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6.8万辆和57.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2.9%和18.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万辆和15.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0.4%和13.9%;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70辆和579辆,同比分别下降56.7%和53.7%。

从行业发展态势看,四季度乘用车方面,北京国际车展推动了企业新品的全面投放,叠加各地促进消费政策的延续,都将对市场产生利好影响?。但当前稳就业稳企业保民生压力仍较大,国内消费信心还未完全恢复,进而低端产品需求的完全释放尚需一段时间;同时,近期局部地区突发的疫情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对车市产生影响。

动力电池9月装车量同比增66.4%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最新数据显示,9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6.6GWh,同比上升66.4%,环比上升28.3%,保持持续增长态?势。电池装车量排名前三的企业是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中航锂电。

9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8.6GWh,同比增长12.7%,环比增长15.7%。其中三元?电池产量4.8GWh,占总产量55.?2%,同比增长0.7%,环比增长8.8%;磷酸铁锂电池?产量3.8GWh,占总产量44.6%,同比增长34.?0%,环比增长27.5%。

1-9月,动力电池产量累计45.7GWh,同比累计下降28%。其中三元电池产量?累计27.?2GWh,占总产量59.5%,同比累计下降33.7%;磷酸铁锂电池产量累计18.?3GWh,占总产量40.1%,同比累计下降9.6%。

9月,动力电池销量共计6.?9GWh,同比增长18.6%。其中三元电池销售?3.5GWh,同比下降17.5%,占总销量50.4%;磷酸铁锂电池销售3.4GWh,同比?增长121.1%,占总销量49.5%。

1-9月,动力电池累计销量达38.6GWh,同比累计下降30.6%。其中三元电池累计销售20.9GWh,同比累计下降44.7%;磷酸铁锂电池累计销售17.5GWh,?同比累计增长3.1%,呈现逐渐回暖趋势。

9月,动力电池装车量6.6GWh,同比上升66.4%,环比上升28.3%,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其中三元电池共计装车4.2GWh,同比上升45.1%,环比上升20.0%;磷酸铁锂电池共?计装车2.?3GWh,同比上升146.1%,环比上升49.2%。

前9月,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34.?2GWh,同比累计下降18.?8%,降幅进一步缩窄。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累计23.?6GWh,占总装车量69.?0%,同比累计下降18.7%;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累计10.4GWh,占总装车量30.?3%,同比累计下降13.?3%。

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按车型划分的平均装车电量47.3kWh,环比下降?2.5%。其中纯电动乘用车和纯电动客车单车平均带电量分别为44.?9kWh/辆和?202.?6kWh/辆,环比分别下降2.5%和上升0.?5%。

纯电动乘用车系统能量密度在140?(含)-160Wh/kg和160Wh/kg及?以上车型占比分别为32.3%和38.0%,较8月基本相当,125Wh/kg以下车型产量占比?达21.0%,较8月份上升1个百分点。

从装车量集中度水平来看,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51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8月份增加7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4.?7GWh、5.?4GWh和6.?1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71.4%、82.?4%和92.?2%。

从7月开始,宁德时代进入了特斯拉上海工厂供应链,续航提升到468公里的Model?3标准续航版搭载了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因此之前搭载LG化学和松下电池的三元电池版Model?3将开始停售。LG化学的装车量在9月份滑落至第四位,而LG化学依然会为长续航版Model?3和明年投产的Model?Y配套电池。

中航锂电为长安汽车、东风小康、广汽乘用车、吉利等车企配套电池,9月排名提升至第三位。

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66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减少2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24.8GWh、28.?5GWh和31.8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72.6%、83.?2%和92.8%。

公共充电桩保持较快增长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表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整体维持增长,9月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9月比8月公共充电桩增加1.4万台,9月同比增长30%,随着电动汽车销量的持续向好,公共充电桩的新建数量也在逐渐增多。?截至2020年9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60.6万台,其中交流充电桩35.0万台、直流充电桩25.5万台、交直流一体充电桩488台。从2019年10月到2020年9月,月均新增公共类充电桩约1.2万台。

2020年1-9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19.9万台,虽然近两个月增量有所回升,但由于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上半年增量不高,且随车配建充电设施依然较少,同比依然下降35.1%?。截止2020年9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41.8万台,同比增加27.2%。

未随车配建充电设施原因较为集中,截至2020年9月,通过联盟内成员整车企业采样约116.9万辆车的车桩相随信息,其中未随车配建充电设施35.7万台,整体未配建率30.5%。?集团用户自行建桩、居住地物业不配合、居住地没有固定停车位这三个因素是未随车配建充电设施的主要原因,占比达70.2%,其余原因占比为29.8%。

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区域较为集中,广东、上海、江苏、北京、浙江、山东、安徽、河北、湖北、河南TOP10地区建设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占比达72.4%。

全国充电电量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四川、陕西、福建、北京、湖北、浙江、河南、山东等省份,电量流向以公交车为主,乘用车占比在逐步增加,环卫物流车、出租车等其他类型车辆占比较小。2020年9月全国充电总电量约7.5亿kWh,较上月增长0.2亿kWh,同比增加51.8%,环比增加2.1%,月充电电量持续增长。

截止到2020年9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台的共有9家,分别为:特来电运营16.9万台、星星充电运营14.5万台、国家电网运营10万台、云快充运营4.9万台、依威能源运营2.6万台、上汽安悦运营2万台、中国普天运营1.4万台、深圳车电网运营1.4万台、万马爱充运营1万台。这9家运营商占总量的90.3%,其余的运营商占总量的9.7%。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中国汽车排行榜品牌大全(中国各个省份汽车品牌排行?)

易车原创 汽车,是现代制造业上的皇冠。全球历史上,汽车兴城的例子不胜枚举,大众汽车让沃尔夫斯堡(狼堡)举世瞩目,丰田汽车托举起丰田市将其打造为不败的“东洋底特律”……

而在中国,汽车产业同样承载着许多城市走向兴盛繁荣的梦想,广州、长春、武汉、上海等多个城市百舸争流,为当地经济贡献巨大力量。

随着新能源时代来临,在产业转型、消费变革下,这些城市又该如何再造新活力角逐“新能源之都”?广东省率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汽车大省的华丽转身

据《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洞察报告》表示,江苏省、广东省分别有6个和5个区县,入围新能源汽车产业吸引力30强区县,成为新能源汽车吸引力最强的两个省份。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省孕育出许多的明星车企,包括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东风日产组成的日系合资三强,以及如今崭露头角的比亚迪、广汽埃安、小鹏等新能源车企。

2022年,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约130万台,同比增长140%,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份额约18%。毫无疑问,广东省已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大省。

在智能驾驶、智能网联等新兴领域,广东省还诞生了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安途智驾等自动驾驶公司。为促进新兴领域的茁壮发展,广东省先后出台《广州市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深圳市推进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

目前,广州累计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433条,开通测试路段双向路程1668公里,共有13家企业25款车型共308台测试车开展道路测试,累计测试里程超970万公里,位居全国前列;

深圳目前已吸纳超过1100家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覆盖全栈式解决方案、操作系统、智能座舱、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激光雷达、三电系统、车规级芯片等。

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滚滚向前,广东省作为排头兵,正站在浪潮之巅眺望未来。但新能源汽车正在进入高速+高质发展的成长周期,产业竞争异常激烈,同时面临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缺芯等一系列供应链问题,广东省又该如何在动荡多变的大背景下,永葆竞争力?

4月6日,在广东省商务厅指导、南方新闻网主办的广东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沙龙上,广东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黄欣,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兼南方新闻网党委书记、总裁侯小军,广州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伟华,广东省汽车流通协会会长严斐等就广东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专家、学者、媒体等一同献言建策。

纯电动与混合动力双线并举

据广东省汽车流通协会数据表明,广东省新能源汽车在整个汽车市场的份额约为24%,绝大部分依然为燃油车。

虽然广东省已成为国内拥有充电桩数量最多的地区,但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分布并不均匀,因此补能、续航问题限制了部分潜在消费者的购买。

混合动力车兼顾电机和燃油发动机双重优势,消除充电焦虑之余,还能达到节油低排放、低成本的双重效果,因而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儿。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PHEV车型累积销量同比增长155.0%,渗透率达到6.6%;HEV车型累计销量同比增长45.7%,渗透率达到3.3%。

在活动上,广汽研究院动力总成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祁宏钟就表示:“我们的真正目标是减少碳排放,降低碳排放量是我们最关键的追求。为了实现减碳,需要协同开发多条路线,而不能单独依靠某一条路线。

目前,许多自主品牌通过串并联结构研发出新一代混合动力技术,如比亚迪DM-i、广汽钜浪混动、吉利雷神、长城柠檬混动等,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混动产品层出不穷,为车市供需带来多样性。

在消费端,多年来合计的千亿补贴催化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尽管新能源补贴已于今年正式取消,但仍需政策推动,更好地实现稳增长、促消费。

艾媒咨询首席执行官张毅建议:针对于不同的消费群体和企业用车、细分市场,给予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此外,祁宏钟也建议以减少碳排放量为目标,在购车环节和使用环节都提供政策支持,比如推出限行措施和交通费用补贴等。

高质量发展才是王道

中国汽车产业正进入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全面升级的新阶段,技术创新、生态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珠江学者韩永辉教授指出,(广东省)应充分用好广东汽车行业集群效应,引导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共同开发清洁燃料、减排技术等,加强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链条间的有机融合。

同时,他还建议促进芯片、自动驾驶等高端共性技术在两大汽车产品中融通共用,深挖省内新材料、人工智能、新能源产业链,力争推动广汽集团、比亚迪等车企与华为、正威等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目前,广东省打造出了整车研发生产、零部件供应、服务生态等完善的生态圈,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多路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一系列政策指引也将赋能消费升级的新路径,活化汽车流通环境,持续打造产销两旺、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之都”、“新能源汽车强省”,在新能源时代持续领跑。

22年中国省市新能源汽车上险量出炉,广东人不再买日系车?

依托全网大数据,根据品牌评价以及销量评选出了2021年国产车十大品牌排行榜,前十名分别是雅马哈/YAMAHA、威克士/WORX、车邦士/CBS、橙杏茶/CEXICHAO、虎骑士、飞鹰、酷斯特/KUST、佳百丽/GABREE、力帆/LIFAN、迅龙。

第一名是吉利收购沃尔沃等品牌,无论在主动性能、安全、技术、动力总成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在市场上取得持续成功!无论是一鸣惊人的博瑞还是一战成名的博瑞!这些核心技术在国内都是最顶尖的!

_

排名

第二的是奇瑞,奇瑞对汽车的基础研发最为重视的!在底盘开发、品控、流程等,基础研发实际上是五大厂商最为扎实的。

它的发动机变速箱匹配的非常完美的。

尤其是奇瑞的CVT变速箱匹配真的是国内汽车生产长的一绝!

_

排名

第三的就是长安,目前唯一一个在轿车和SUV都取得成功的自主品牌,长安汽车在欧洲都有不少的研发基地,而且长安使用的还是日本爱信变速箱,现在主打的车型就是长安CS75和CS55。

_

排名第四的是比亚迪,比亚迪在新能源方面做的应该是全世界遥遥领先,比亚迪电动车到销售到欧洲的各个国家,而且包括国内很多城市的电动车全部采用的是比亚迪的,虽然说比亚迪在电动车方面做得非常好!但是他的乘用车方面做的真的是很一般。

2019年进口新能源车上牌5.6万辆,八成都是特斯拉!

我们看下这其中有哪些看点儿!

1、各省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与各省GDP排名雷同!

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统计中显示,我国经济发达的华东、华南地区新能源乘用车上险量占了全国的一半。而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和东北地区才分别占比3.5%和2.1%。

具体排名来看,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上险量为75.69万辆,稳居全国第一,紧随其后的是浙江和江苏,两省也都是华东富庶之地。依次往后是山东、河南、四川,这三个省GDP排名也是常年保持这个队形。

由此可以看到GDP排名靠前的省份,新能源汽车销量都不低。

那什么发达地区新能源汽车销量高呢?除了让人望尘莫及的蓝牌排号因素,发达城市的购车理念更赋潮流,一线城市里年轻人更多,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并为其买单。

此外,充电设施的建设也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销量。

我国目前充电设施的布局特征是;东部沿海地区充电桩较多,依次向西边内陆省市递减,若从南北格局来看,南方比北方布局要多!并且南方城市的气候温度更适宜纯电车型。

2、“新能源汽车”扭转了国人购车观念。

我们知道广东地区酷爱日系车,也都听过“南丰田、北大众”的说法,加之日系三强当年进口又都从广东“登陆”,因此广东人对日系车确实情有独钟,就算当年如日中天的大众也难撼动日系车在广东的地位。

但随着电气化时代的到来,广东省汽车市场呈现了新能源和日系车平分天下的新格局。同时也对广东人“只认日系车”的调侃进行了洗白。

从上图可以看出,2022年1-11月销量排行中,广汽埃安AION Y和AION S分别摘夺冠亚军。由此我们看出广东人并非只认可日系车,而是更认可“广系车”,广系车过去代表广汽本田、广汽丰田、未来还需要加上广汽埃安!

除了广东,其它省份地区热衷新能源车也各有文章,比如河南,其省会郑州上蓝牌儿不需要摇号,城市充电设施也并不算太健全,但是河南人口大省,郑州市内人员活动极其频繁,造就了网约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也为新能源汽车上险量做了贡献。

还有海南省,虽然GDP排名并不靠前,但因其环境的特殊性,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超过了40%,远远高出全国平均分(25.6%)。海南省已经明确到2030年全岛禁止销售燃油汽车,届时新能源渗透率将会逐步达到顶峰。

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正在悄然改变着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格局,广东做为全国最成熟的消费市场之一,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其它较为发达的省市地区新能源渗透率也都喜闻乐见!

当然若想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就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多利用国有资源建设停车场,对新能源汽车收费减半或者免费停车等,充分挖掘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潜力,趁着“电气化”这道东风,让中国汽车工业走向世界前列!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公里每小时,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J.D. POWER新能源车权威研究报告出炉,蔚来欧拉荣威榜上有名

上周,我们盘点了这两年在北京上牌的新能源车,发现北京在私人纯电动乘用车市场占据着19%的高份额。比亚迪元、荣威Ei5、比亚迪秦、北汽EU系列和比亚迪宋是2019年北京车主最爱的5款纯电车型。

在Top?20车型榜单中,并没有出现特斯拉的踪影,不少小伙伴发来疑问:特斯拉呢?特斯拉排第几?

要说中国人最熟知的电动车品牌,恐怕非特斯拉莫属了。早在2018年9月,一家名为Veygo的保险公司发布的一份大数据报告就曾显示,特斯拉是中国人搜索频率最高的汽车品牌。

这两年,自带流量的特斯拉在中国就像开了挂:2018年7月,与上海临港签署协议,开独资建厂先河;2019年1月,上海超级工厂破土动工;2019年10月,国产特斯拉正式量产;2020年1月,国产特斯拉Model?3正式交付。

那么,国产化之前,特斯拉在中国的市场表现究竟如何?

今天,我们借助进口新能源乘用车的上险数据,来盘一下特斯拉,以解答大家心中疑问。

01,2019年进口新能源车中,特斯拉占比81%

2018年,包括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内的进口新能源乘用车总计上牌3.1万辆;2019年,这一数据同比增长了78%,达到了近5.6万辆。

在上次的梳理中,我们提到,2019年国产新能源乘用车的上险量同比下滑了5%,而进口新能源车却出现了同比大幅增长。2019年,进口新能源车吞掉了国产新能源乘用车3%的占比,市场份额达到6%。

从动力类型来看,2019年和2018年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18年,市面上的进口新能源车中,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呈现均衡的5:5局面;而到了2019年,这一对比出现了严重的倾斜,纯电动车型占比高达85%。

很多朋友可能都猜到了,进口纯电动车型占比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特斯拉Model?3的交付。

自2019年2月以来,特斯拉Model?3一直引领全球畅销新能源车型榜单,在中国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分品牌来看,包括Model?3、Model?X和Model?S三款车型在内的特斯拉在中国进口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举足轻重,2019年总计上牌4.5万辆,占比高达81%,较之2018年提升了近40个百分点。

在第一电动此前对造车新势力的交付盘点中也曾提到,2019年的纯电市场,特斯拉表现突出,企业层面上险量排名第四,仅次于比亚迪(13万辆)、北汽新能源(8.5万辆)和宝骏(4.7万辆)。

02,北京市场排名第二,市场份额15%

分地区看,进口新能源乘用车在全国31个省市(统计数据暂未包含港澳台)均有上牌表现。从2019年省市排名来看,广东省优势明显,取得冠军,也是唯一一个进口新能源乘用车年度上险量超过一万辆的省份。

上海超越浙江和北京,占据第二名。北京以121辆的微弱差距排名第三,浙江省排名第四。

以上Top?4省市,进口车市场占有率均超过10%。以上Top4省市进口车总量,占全国市场份额达到惊人的62%。

具体车型来看,2019年上牌的进口新能源车型共有25款,除特斯拉三款车型、宝马i3、大众高尔夫、奥迪e-tron和捷豹I-PACE外,其余均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从绝对量来看,?纯电动车型上牌量更高。除Top?5外,其余车型全年上牌量均不足千辆。

Top?5车型中,特斯拉三兄弟占据了3个席位。其中,特斯拉Model?3一款车型的上牌量已接近3.4万辆。在2019年进口新能源乘用车中,Model?3的上险量占比已经高达61%。

03,进口车占北京私人纯电市场8%,Model?3跻身北京Top?5

特斯拉Model?3垄断市场的情况几乎在每个省市上演。2019年,在进口纯电动乘用车市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进口冠军车型都是特斯拉Model?3,北京市场也不例外。

在2019年北京上牌的8456辆进口新能源车中,有85%为特斯拉品牌车型,79%为特斯拉Model?3。

私人市场来看,2019年北京市场共有7款进口纯电乘用车市场上牌,占据北京市场8%的比重。其中特斯拉Model?3和Model?X两款车型年度上牌量超过千辆,分别占据北京私人进口纯电市场%和20%的比重。

对照我们上周汇总的北京国产纯电动乘用车的个人上险量排行,如果加上进口特斯拉的数据,显然榜单会发生变动。

特斯拉Model?3取代比亚迪宋,占据第五名。特斯拉Model?X同样跻身Top?20,排名第15位。

此前位居第19和第20名的比亚迪e2和奔奔则会被挤出榜单。

随着国产Model?3的批量交付,特斯拉将给北京以及全国市场带来更为激烈的竞争。前一阵,特斯拉中国将采用宁德时代“无钴电池”的消息给行业内带来不小的震动,更有消息称,马斯克力图将Model?3的最低价格下探到20万元。

如果真能降到20万,你会考虑买一辆国产Model?3吗?评论区亮出你的观点,一起聊聊吧!

即日起,第一电动网设立电动车主公开投诉平台,就是希望在消费者和厂家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消费者的投诉,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之会迅速转往相应厂家或商家,并追踪解决过程。如果厂商解决不公正或相互推诿,严重伤害用户利益,我们将及时予以公开披露。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明艳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保护我方车企!中国新能源汽车2022年销量图鉴

限行加码、牌照摇号排队......已经成为许多一线城市普通白领议论的越来越多的话题。迫于出行压力的日益增长,许许多多的普通“打工人”逐渐接受并选择新能源车。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疑惑,买新能源车我该怎么买?到底选混动还是纯电动?什么车最安全?该选小车还是大车?哪家的车最可靠、故障率最低。为了解答朋友们的疑惑,小编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来自J.D.?Power最近发布的权威报告里是怎么说的。

这是一份J.D.?Power?2020?近日刊出的一篇关于2020年中国新能源车可靠性调查排行榜。熟悉的朋友可能听过,J.D.?Power是美国一家权威的消费者数据及分析服务提供商及市场调研机构,其发布的汽车质量研究榜单与IIHS公路安全协会的碰撞评测一样,在国际上分别作为汽车质量和安全的两大权威报告,以客观性和独立性著称,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该研究基于3267位在5月之间购买车辆的车主的回答(2019年和2020年5月)。该研究包括来自20个不同品牌的40个模型,并从5月开始进行到2020年7月,在中国28个主要省份开展业务。

这项研究已进入第二年,报告数据来源于新能源车主在买车后的前两到六个月内,通过检查驾驶员遇到的问题来衡量新车质量。新车质量取决于问题每100辆汽车中引用的数量较少的问题,表示质量更高。研究表明,新能源汽车车主今年报告的平均问题数量为138?PP100(138个问题每百辆车)。国内传统汽车制造商品牌(147?PP100)的新能源车所有者报告的问题数量是远高于国际品牌(112?PP100)和国内新能源汽车初创公司(126?PP100)。

研究发现,新能源汽车所有者更年轻,对新能源汽车品牌也更开放。1990年代的人数从2019年的24%增加到了今年的37%。此外,有78%的新能源汽车用户表示他们会在购买时考虑任何新能源车品牌,这比选择燃油车的车主数量要高出6%。新能源车的所有者最常提及传统质量问题:外观(占16%);内饰(占13%);信息系统(占比13%);和驾驶感受(占比13%)。其中令人讨厌的内部气味和过度的道路噪音是最主要的两个问题。

混动车所有者提出的问题比纯电动车所有者提出的问题少:混动汽车的问题是121个每百辆车,比纯电动汽车问题低22个每百辆车PP100。豪华与大众市场的混动车相比,混动汽车在外观和信息类别中的性能更好。

从报告可以看到,纯电动车问题少于平均水准的依次是蔚来、特斯拉、欧拉、吉利、荣威、比亚迪、长安、广汽新能源。小型纯电动车的质量问题多于其他纯电动车的问题:平均问题数小型纯电动车车主引用的是1?PP100,这比紧凑型纯电动车车的所有者要高得多(141PP100);中型纯电动车(124?PP100);和大型纯电动车(116?PP100)。排名最高的品牌和型号上汽大众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质量中排名最高,在混动车领域中,上汽大众以105?PP100排名第一,宝马以108?PP100排名第二。蔚来汽车在纯电动车领域的所有品牌中排名最高109?PP100,其次是Tesla(113?PP100)和ORA(129?PP100)。在各自细分市场中排名最高的是:小型纯电动车细分市场中的ORA?R1;在紧凑型纯电动车细分市场的?荣威Ei5;中型纯电动车领域的NIO?ES6。

小编点评:正如报告里说的,欧拉黑猫、荣威EI5、蔚来ES6分别是各细分市场排名较高的车型,总体口碑较好、问题偏少。当然也不是说一定它们最好,只是大家在选车的时候可以有个参考,希望大家都能选到一辆真正安全、可靠、耐用的新能源车,毕竟自己喜欢的才是对的。

关注“秋名撩车”,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22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大爆发的一年,市场规模和渗透率都创下历史新高。尽管如此,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仍导致市场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广袤的东北和西北地区还在等着我们去开发。

根据来自保监会机动车交强险的上险数据统计,2022年全年,国内31个省份的新能源乘用车合计上险量为523.31万辆,这比2021年的290.34万辆大幅增长了80.24%,近乎翻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上险量为397.44万辆,占比为75.95%;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上险量为125.86万辆,占比为24.05%;另外上险量中还有140辆燃料电池乘用车。

分地区来看,华东地区在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等多个新能源大省的拉动下,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市场份额超过四成;华南地区占比接近两成,主要来自广东省的贡献;华中、华北、西南各略超一成,其中河南、四川排名较为靠前;西北和东北则发展缓慢。

分省份来看,全年上险量超过10万辆的省份共有17个,其中前三强——广东、浙江和江苏呈梯次排列,分别为75.69万辆、61.96万辆和47.97万辆,在全国中的占比分别在10%左右;山东、上海和河南均超过30万辆,占比均在6%以上;四川超过20万辆,占比超过4%;安徽、广西、河北、湖北、北京、湖南、福建、陕西、重庆和天津这十个省份则在10万-20万辆之间,占比各维持在2%-4%之间。(见图表1)

图表1:2022年国内31个省份新能源乘用车上险量排名及份额占比(单位:辆)

数据来源:上险数(注:上述车型包含纯电动、插电混动及少量燃料电池,下同)

由此可见,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地区分布并不均衡,各省份甚至各城市之间差距较大。那么,那些新能源大省是如何做到一飞冲天的呢?

生产与消费地域特征明显

在全国31个省份中,广东遥遥领先,2022年上险量高达75.69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了80.82%,在全国所占的市场份额为14.46%。其中,深圳市和广州市全年上险量分别高达21.15万辆和17.35万辆,两市合计占据了广东省的半壁江山;其次,佛山市和东莞市两市合计占比也超过了两成;而广东省下辖的其他17个城市合计占比则不足三成。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分布并不均衡,城市集中度较高。(见图表2)

图表2: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上险量TOP10省份及主力城市

(本省占比≥10%)(单位:辆)

如果再从企业角度看一下,大概就能明白为什么广东省的新能源汽车都集中在上述少数几个城市了。仅比亚迪和广汽乘用车两家车企的销量就占了广东省近半的市场份额,而深圳和广州正是它们最大的消费市场。比如,比亚迪2022年在广东省的26.13万辆上险量中,有37%流入了深圳;广汽乘用车在广东省的10.34万辆上险量中,有34%流入了广州。答案显而易见,深圳和广州分别是比亚迪和广汽乘用车的大本营,作为当地的支柱企业,政府在推广力度上自然不能含糊。(见图表3)

图表3: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上险量TOP10省份及主力车企

(本省占比≥10%)(单位:辆)

数据来源:上险数

从上险量数据中不难发现,新能源汽车销量集中于较大城市或省会城市,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

在2022年上险量TOP10省份中,除广东省外,排名第二的浙江省仅杭州市就占了34%,再加上温州市和宁波市,三市合计占比高达60%;

江苏省的上险量则集中在苏州市、南京市和无锡市,三市合计占比为57%;

山东省相对上述几个省份来说,集中度略低,青岛市和济南市合计仅占31%;

河南省下辖的郑州市和洛阳市合计占比为44%;

除了直辖市外,四川省的集中度算高的了,仅成都市一个城市就占了70%,而其他城市均不足5%;

安徽省下辖的合肥市和芜湖市合计占比为49%;

广西下辖的南宁市、柳州市和桂林市三市合计占比为66%;

河北省相对来说较为分散,占比超过一成的城市有四个,分别为石家庄市、唐山市、邯郸市和保定市,这四个城市合计占比为66%。(见图表2)

同时,“生产所在地≈消费市场”的地域特征也体现在其他一些新能源大省中,除了广东外,上海、安徽、广西、北京等地也是在当地建厂的企业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比如,特斯拉和上汽乘用车在上海、奇瑞在安徽、上汽通用五菱在广西、北汽新能源在北京等,所在省份占比都超过了一成甚至多达三成以上,而具体到所在的城市则更高。(见图表3)

值得关注的是,按企业销量排名位列前三的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在多个省份都是畅销车。其中比亚迪更是几乎全国通吃,在全国范围内占据30%份额,五菱和特斯拉则各占9%和8%,这三家企业几乎占据了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无论是分地区看,还是分企业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集中度都是非常高的。

高低端市场分布有迹可循

在新能源乘用车2022年高达500多万辆的上险量中,比亚迪形成一家独大之势,贡献了三成的销量。2022年全年,比亚迪上险量高达158.32万辆,同比增长201.27%;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上险量更是高达79.39万辆,在全国范围内所占的市场份额为63.08%,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从2022年上险量TOP10企业的市场分布来看,比亚迪因产品线覆盖面广,相对来说最为均衡,尽管广东省是其最大的市场,但占比也仅为17%,跟其他企业相比并不算高,同时在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四川等多个省份均有较高的分布;

排名第二的五菱,因畅销车型主要为微型电动车,则主要分布在河南、广西、山东等地,这三个省份合计占比为35%,同时在浙江、广东、江苏、河北、云南也有广泛的分布;

特斯拉的市场分布特征最为明显,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上述省份合计占比为63%;

吉利旗下新能源车发展迅猛,2022年全年增速近乎三倍,其在浙江、广东、江苏三个省份合计占比为43%,同时在四川、山东、上海也有较高的分布;

长安汽车的情况与五菱类似,主要靠奔奔微型电动车拉动销量,其市场分布也是以河南、浙江、山东居多,这三省合计占比同样为35%,另外江苏、广东、重庆、河北、广西、安徽占比也各超过5%;

广汽乘用车地区分布的集中度在TOP10企业中可谓是最高的了,仅在其大本营所在地——广东一省占比就高达48%;

奇瑞汽车的情况与五菱和长安也是一样的,因其微型电动车小蚂蚁和QQ冰淇淋的热销,所以安徽、河南、山东、浙江同样也成了其最大的市场,这四省合计占比为58%;

哪吒、理想、小鹏是TOP10企业中的本土新势力品牌,其中定位较低的哪吒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广东、河南、山东等省份,定位较高的理想则主要集中在广东和浙江,中高端都有的小鹏半数以上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三省。(见图表4)

图表4: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上险量TOP10企业及主销省份

(本企业占比≥10%)(单位:辆)

数据来源:上险数

从产品端可以看出,除了比亚迪是个特例外,主打高端车型的企业和主打低端车型的企业分别占据不同的市场,如特斯拉、蔚来、理想等以高端车型为主的企业,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江浙沪粤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五菱、长安、奇瑞等微型电动车销量较大的企业,则以河南、山东、河北、广西为主战场,而这些省份同时也是低速电动车销量大省,消费升级潜力巨大。

最后,我们跳开省份,从单一车型在各城市的分布再来分析一下,国内新能源汽车都卖到了哪里?在2022年上险量TOP10车型中,有六款是比亚迪旗下的车型,分别为宋(EV+PHEV)、秦(EV+PHEV)、汉(EV+PHEV)、唐(EV+PHEV)、元(EV)、海豚(EV),全年上险量从11万辆到43万辆不等,这六款车型各有三到四成的销量集中在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西安市、天津市、北京市、成都市、重庆市、杭州市等十余个城市。

尽管上述车型从紧凑型车到中型、中大型车都有,但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从城市流向来看重合度非常高。

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微型电动车——宏光MINIEV去年全年上险量为40.98万辆,仅次于比亚迪宋(EV+PHEV)的43.01万辆,但其与比亚迪旗下的车型分布有着明显的差异。宏光MINIEV最畅销的前十个城市依次是柳州市、武汉市、南宁市、杭州市、成都市、商丘市、临沂市、驻马店市、郑州市、南阳市,但每个城市之间并没有拉开太大的距离,其TOP10城市集中度也仅为17%,可以说是地区分布最为分散的车型了。

长安汽车旗下的奔奔E-Star也是一款微型电动车,其流向的TOP10城市依次为郑州市、济宁市、重庆市、台州市、天津市、杭州市、菏泽市、柳州市、洛阳市、宁波市。尽管从城市名称上来看与宏光MINIEV不完全重合,但从城市类别上来看,却有着较高的重合度,比如奔奔E-Star流向的济宁市、台州市、菏泽市、洛阳市等,与宏光MINIEV流入的商丘市、临沂市、驻马店市、南阳市等,都属于三四五线小城市。

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由于定位相近,城市分布也趋同,主要集中在上海市、杭州市、深圳市、北京市、成都市、苏州市、广州市、南京市等城市,其市场集中度更是高到惊人,半数左右流向TOP10城市。由此可见,因产品定位不同,特斯拉与宏光MINIEV和奔奔E-Star的流向特征亦有着明显的不同。(见图表5)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出高低端市场分布的差异化,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多层次、复杂化的市场需求,也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打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纵横全媒体,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