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汽车自燃新闻事件最新进展_华为汽车会火吗

       对于华为汽车自燃新闻事件最新进展的问题,我有一些了解和研究,也可以向您推荐一些专业资料和研究成果。希望这对您有所帮助。

1.华为造车传闻再起

2.华为汽车新品集中曝光!新MDC支持L4级自动驾驶,鸿蒙车机版来了

3.固态电池样车下线,3年后市场化,新能源车能安全不自燃了吗?

华为造车传闻再起

       最近,有传言称华为有意入股长安蔚来这样一家成立仅两年,目前还毫无产品的新能源汽车公司,知情人还说,华为不一定会出资,可能会通过旗下的基金进行投资。对此,华为回应说没听说此事,长安汽车则没有给出回应。

       难道一直承诺“永不造车”的华为要开始造车了?

       针对上述传言,一位接近华为的人士透露,华为只投资技术,不会做股权生意。他还强调,华为投资科技与技术公司是为了买技术,所以入股长安蔚来基本没有可能。

       “好多车企都想拉华为成立合资公司,但华为从来没有同意过。”

       如此看来,这种谣言大概率是车企的一厢情愿。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现在的华为“不造车”

       关于华为是否要造车的问题,业内的讨论由来已久。为了顺利开展其智能汽车业务,华为从去年开始在多次公开场合中明确表示不会造车。而为了打消主机厂的疑虑,华为甚至将“不造车”写进企业的发展战略中。

       2019年上海车展期间,在参加国际大型车展的处子秀上,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众多车企的众目睽睽下亲自宣布华为不会造车,他表示,华为要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彼时,华为才确立了自己在汽车产业链中的定位,就是做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

       此后,从2019年4月到至今,华为的高层总是在不同的场合上重点强调华为不造车的承诺。

       2019年10月22日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再次强调,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战略是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

       2020年8月12第十二届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也说:“华为公司不造车,我们使命是帮助车企造好车。”

       在对外发布的新闻稿中,华为也多次强调“聚焦ICT技术,帮助企业造好-车,造-好车”是自己的发展理念。

       可以说,全公司上下,都在坚定不移地贯彻华为不造车的承诺。也是从宣布不造车开始,华为明确定位了自己的位置,并在从过去到现在的一年内发布了诸多成果。

       具体来说,华为的智能汽车业务有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构成,其中软件研发是核心。

       硬件方面,华为有基于自动驾驶平台研发的MDC硬件,里面集成了华为自研的鲲鹏CPU与昇腾AI处理器,并搭载了自研智能驾驶OS,是一个开放的、标准化的、系列化的自动驾驶计算平台产品。

       目前华为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已携手合作伙伴,与18家主流车企及Tier1建立合作,覆盖乘用车、商用车、特种作业车等多种智能驾驶应用场景。最典型的是华为与奥迪正在开展一系列的自动驾驶上路测试。

       华为在硬件领域还有一大杀手锏是自研激光雷达。据华为介绍,目前华为武汉研究所有一万人的团队在研究光电子领域的技术。华为在这个团队中还成立了激光雷达的研究团队,华为的目标是在短时间内实现100线、200线,成本做到500美金甚至更低,支撑所有智能汽车都配上激光雷达。

       软件方面,目前华为聚焦在电子电器层与基础软件平台层,构建数字系统架构(电子电气架构),使能车企高效地开发智能汽车。

       针对座舱的使用场景,华为打造了鸿蒙座舱操作系统HOS,实现座舱软硬件解耦,南北向开放。对语音交互、视觉识别、音频优化等核心能力开发了基础服务,开放给上层应用,并支持与车企联合定义开放接口。汽车不再需要人来开时,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就从提供驾驶体验转向为提供用车体验。

       针对汽车OS,华为开发了智能车控操作系统VOS,使原来ECU系统代码的平滑迁移、多ECU的集中开发变得简单高效。华为VOS相比现有的操作,将更加开放、基础OS开源,帮助车厂实现自主可控。

       为了方便开发智能驾驶,华为又开发了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同时满足智能驾驶软件开发对生态、车规、数据驱动开发等核心要求。目前已通过ASIL-D?&?EAL5+认证,支持丰富的AI原生开发库,让智能驾驶系统开发更高效。

       据悉,华为针对车企研发的新架构有诸多好处。比如,预计可以节省15%-20%的线束重量和长度,同时由于集中化的,可以减少ECU的数量;也能缩短车型上市时间,车型的开发周期被缩短到6-8个月;在这个架构上,还可以实现从L0到L4架构的持续演进。

       华为的这个架构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帮助车厂提升开发速度、降低开发成本。

       可以看出,华为已经深入到车企与Tier?1把守的战略高地——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电子电气架构架构无疑是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华为帮助车企开发最核心的技术,是否也能说明在间接造车?

       华为与长安合作紧密

       长安蔚来一直被长安汽车视为突破高端瓶颈的基石。这家公司于2018年10月由蔚来和长安共同成立,总部位于江苏南京,起初的的股权构成是蔚来和长安各持股45%,剩下的10%由创始成员持有。

       最初的高层组成是董事长由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担任,副董事长由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李伟担任,CEO由来自长安的杨放担任。

       长安汽车也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对长安汽车寄予厚望。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谭本宏说:“长安汽车做中高端品牌,一定是通过与合作伙伴一起来打造。”现任长安新能源总经理杨大勇曾经也表示,“长安中高端品牌由长安蔚来团队负责”。

       但过去两年以来,长安蔚来其实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更没有相关的产品规划。长安与蔚来可能就长安蔚来的发展出现了分歧。与长安蔚来同年诞生的广汽蔚来,目前虽有产品推出,但在广汽和蔚来的“上下夹击”之中,其生存空间几乎所剩无几,产品几乎无人问津,在市场上几乎没有存在感。

       有了广汽蔚来的前车之鉴。长安蔚来显然已经不能再按照当初既定了战略方针往下执行了。长安和蔚来也就此分道扬镳。今年6月,李斌卸任长安蔚来的董事长,原副董事长李伟也同时退出。新任董事长由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谭本宏担任。同时,长安蔚来的注册资本由9800万元增长至1.88亿元,增长幅度高达92%。

       蔚来撤出,长安开始全面掌控长安蔚来。长安蔚来的前途在哪里?长安心里或许早已规划好。

       长安汽车于2018年的北京车展发布第三次创业计划的前后,几乎与包括华为在内的国内顶级科技公司都达成了重磅合作。

       2016年4月,长安与百度签署智慧汽车战略合作,百度的CarLife、MyCar以及CoDriver三大核心应用平台将会搭载到长安汽车上;2017年7月,长安和百度的合作开始深化,开始渗透到自动驾驶领域,长安汽车正式加入百度的阿波罗计划,与百度合作研发量产汽车。

       2017年10月,长安汽车与阿里巴巴达成合作,双方在智能车联网平台、车联网服务以及企业社交领域三大方面展开战略合作。此外,双方将建立联合实验室,进行人工智能、车载应用以及信息安全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2018年4月,长安和腾讯复制了阿里巴巴与上汽的合作模式,双方成立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合资合作公司。这个合资公司名叫梧桐车联,总部位于北京。按照计划,梧桐车联研发的车联网产品主要搭载到长安汽车的最新产品上。

       2018年1月11日,长安汽车与华为、中国移动通信、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在重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开展LTE-V及5G车联网联合开发研究。

       2018年7月,长安又宣布牵手华为共同成立了联合创新中心。双方将在车载移动通信系统、多终端互联互通、车载操作系统开发、车机芯片开发、车联网评价体系标准建设及新能源技术探索合作。实现车载操作系统和车机芯片在长安车型上量产搭载。同时,双方还将持续在工业互联网、ICT基础设施领域展开合作。

       2019年1月,长安与华为的合作结晶——联合创新中心正式揭牌。长安和华为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在智能化领域,双方将更加全面深入地在L4级自动驾驶、5G车联网、C-V2X等10余项前瞻技术领域开展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的体验;在新能源领域,共同打造国际一流、中国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平台。

       可以看出,华为在最近三年全面打通了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的伙伴关系。但是在最终落地成果上,却表现得有点雷声大雨点小。携手百度,结果百度试运行的无人驾驶出租车难见长安的影子;与腾讯成立合资公司,结果车载微信同时在长安、哈弗、广汽传祺上实现装车;背靠阿里,结果阿里看中的是整个市场,开始独立运营自己的车联网公司斑马网络。

       从结果来看,百度、腾讯、阿里这三家在和长安汽车处了一圈之后,关系开始逐渐变淡。目前没有深交的就剩下华为了,双方共同成立的联合创新中心如何运营让人期待。

       此前,长安汽车原本计划在8月底举办的年度品牌日活动已经宣布后延了。随着长安蔚来股权生变、长安和华为传出合作消息,这个品牌发布日瞬间陡增悬念。

       转机在哪?

       华为其实也食言过。

       1995年,华为正处在1994~2010年发展期的开局阶段。这一年,华为开始了无线领域的产品研发,先期使用GSM协议。同年,华为研发团队开始申请研发GSM手机,但遭到任正非的反对。当时为了让华为生产手机,原国家邮电部甚至主动请示华为自主研发和生产手机,并向其发放手机生产销售牌照,后被任正非拒绝。此后华为无线业务部多次提交了手机项目的报告,但均被否定。

       当时,任正非提出了“华为一辈子都不会做终端”的决定,这也让华为错失了手机研发的黄金机会。

       转机在迈入新世纪后开始出现。2000年,华为和摩托罗拉合作,做后者的原始委托生产,但产品贴上摩托罗拉的商标出售。这使得华为迈出了独立生产手机的第一步。

       在2001年加入国际电信联盟后的同年,任正非开始反思对华为终端项目的固执。终于在2001年10月举行的“华为2001~2002年公司管理十大要点”会议上,任正非承认自己过去在三个项目上犯了决策失误,分别是CDMA、PHS和手机终端,并向参会的高层干部道歉。

       自此之后,华为成立了独立运营的手机业务公司,也就是现在的华为终端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华为的手机业务站在了世界之巅。

       2015年底,华为宣布其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1亿台,是2010年的30倍,为首个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1亿台的中国大陆手机厂商,成为仅次于三星和苹果的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

       2019年,华为手机全球出货量2.4亿部,超过苹果仅落后于三星,成为智能手机市场上的绝对强者。

       曾经发誓不做手机的华为,如今却成为世界手机市场的霸主;现在发誓不造车的华为,你真的信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华为汽车新品集中曝光!新MDC支持L4级自动驾驶,鸿蒙车机版来了

        [懂车帝原创 行业] 11月15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则车辆起火的视频。从视频来看,起火车辆或为比亚迪海豹。懂车帝也向比亚迪方面求证,比亚迪方面回复称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中。从现场照片来看,起火的比亚迪海豹从轮圈以及车身细节处可以推断为中高配车型,起火位置主要在车辆的车身中后部,车头部分并没有太多影响,而且该车似乎尚未上牌。据不完全统计,此次事故应该是比亚迪海豹的首次起火事故。有媒体称,由于比亚迪海豹是新车型,所以排除了电池老化的可能性。懂车帝也将持续关注此次起火事故的后续进展。

        比亚迪海豹自燃:疑为首起起火事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文:懂车帝原创 李德喆

        [懂车帝原创 行业] 11月15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则车辆起火的视频。从视频来看,起火车辆或为比亚迪海豹。据了解,事故发生地在河南省南阳市,也有国内媒体向当地消防部门求证此事,南阳市向宛城区消防救援大队工作人员表示,确实有警情,但起火原因暂时不便透露。

        懂车帝也向比亚迪方面求证,比亚迪方面回复称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中。

        从现场照片来看,起火的比亚迪海豹从轮圈以及车身细节处可以推断为中高配车型,起火位置主要在车辆的车身中后部,车头部分并没有太多影响,而且该车似乎尚未上牌。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事故应该是比亚迪海豹的首次起火事故。有媒体称,由于比亚迪海豹是新车型,所以排除了电池老化的可能性。而且从现场来看也并没有发生碰撞。

        作为比亚迪推出的一款中型纯电动轿车,海豹在上市后有着不错的表现。今年10月销量达到11267辆,首次实现月销量破万。

        懂车帝也将持续关注此次起火事故的后续进展。

        比亚迪海豹自燃:疑为首起起火事故相关阅读:

        关于比亚迪自燃事件的分析

        2022年截止7月份比亚迪到底自燃多少起,目前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比亚迪厂家也没有公布,我们只能从各种媒体一探究竟了,有媒体说是18起,又有媒体说是36起,为了好计算我们以40起来统计吧。

        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发布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共接报各类交通工具火灾1.9万起,同比去年上升8.8%;其中,新能源汽车640起,同比上升32%;电动自行车火灾3777起,同比上升35.9%,均高于交通工具火灾的平均增幅。

        也就是新能源车一个季度就起火了640起,其他交通工具是1.9万-640=1.836万起,再减掉电动自行车3777起以及我胡乱猜测的摩托车1000起,剩下的就应该是燃油车起火事件了,13583起,两个季度我们就乘以2吧,相当于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车起火1200起,燃油车起火27000起。

        目前新能源车保有量约600万辆,燃油车乘用车约3亿辆,据此我们可以计算出新能源车起火率为1200/600万=2辆/万辆,燃油车为25000/30000万=0.9辆/万辆,也就是新能源车的起火率是燃油车的2倍。

        回到比亚迪,目前比亚迪新能源累计销量210万辆,而起火40起,相当于40辆/210万辆=0.19辆/万辆,约等于每万辆起火0.2辆,这个是新能源车的十分之一,是燃油车的五分之一。

        至此,你们还觉得比亚迪的自然率高吗?而且真正有媒体报道的这18起,至少有几起是有纵火嫌疑。

固态电池样车下线,3年后市场化,新能源车能安全不自燃了吗?

       车东西

       文|Juice

       车东西9月25日消息,今日,华为在北京举办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生态论坛,在会上,华为集中的介绍了其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华为云服务方面的思考和进展。

       在智能驾驶方面,华为在会上发布了两款新产品,一款是MDC210,为L2+级自动驾驶提供计算能力,另一款则是MDC?610,可为L3级和L4级自动驾驶车辆提供算力。

       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家自动驾驶开发公司和华为建立了合作,车型领域设计乘用车、商用车和作业车各个方面。

       在智能座舱方面,通过鸿蒙车机OS软件平台、鸿蒙车域生态平台以及座舱智能硬件平台为用户搭建一个更加舒适的座舱环境。

       而云业务也是华为在汽车方面布局比较久的业务之一,现场还介绍了华为云服务的布局,目前涵盖了自动驾驶云服务、车联网云服务、高精地图云服务、V2X云服务等方面。

       一、四大方面同步发力?华为深化汽车企业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首先讲到了华为涉足汽车领域的思考。

       他表示一是怀着崇敬的心进入汽车领域,无论何时都要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遵循汽车发展规律;二是想把华为在过去30年积累的ICT技术带入每一辆车。

       王军演讲现场

       王军表示,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了智能世界发展的引擎,带动了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的发展。

       目前汽车产业正在进行全方位的变革,首先是汽车的商业模式,从产品价值经营向用户价值经营转变,通过持续迭代的新功能、新服务获得持续的收入,卖车不再是价值变现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为实现这一目标,传统的开发模式、人才模型以及供应链体系都将改变,走向体验定义、软件驱动、计算使能的智能汽车发展之路。

       而华为在进入汽车领域之后,华为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将会实现架构创新、建立计算平台与基础软件、最终构建开放生态。

       华为目前正在以通信、计算和操作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平台领域,坚持平台+生态的发展战略,推动智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

       华为聚焦在车载网络、计算平台与基础软件层,并提供开放能力和工具链,降低应用迁移和开发难度,提供基础能力相互解耦,可针对车企与伙伴的实际需求可以灵活搭配或组合。

       在智能驾驶方面,华为提供MDC计算平台、操作系统AOS/VOS和自动驾驶云服务Octopus,构建端云协同的智能驾驶平台解决方案,满足车端侧与云端自动驾驶大算力和海量数据存储的需求。使乘用车、商用车、作业车等多种车型都能实现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

       王军演讲现场

       在智能座舱方面,华为将会以硬件模块化、接口标准化、系统平台化为目标,以鸿蒙车机OS为核心构建智能座舱平台,努力实现硬件可替换、软件可升级、应用可扩展,降低车企对座舱系统的集成与开发难度。

       华为为鸿蒙OS提供了车机版定制开发,在开放HOS(智能操作系统)能力的基础上,再开放500+?HMS(华为移动服务)车机版API和包括语音、视觉、音效等7大座舱关键能力。

       王军演讲现场

       王军介绍,华为将提供全面开放的开发工具与支持,提供IDE(集成开发环境)开发工具、云调试环境,组建开发者社区,共同组建鸿蒙车机应用市场。

       在智能车控方面,提供VDC硬件平台、VOS、工具链,开放给车控系统开发企业,降低开发难度、提升开发效率,快速实现软件定义的差异化、个性化动力体验。

       华为智能车控操作系统VOS,原生支持异构多核、模型化工具链、兼容AUTOSAR(汽车开放系统架构),使原来ECU(电子控制单元)系统代码的平滑迁移、多ECU(电子控制单元)的集中开发变得简单高效。

       在智能云服务方面,华为将基于大数据和AI能力,向车企提供自动驾驶云服务、高精地图云服务、车联网云服务和V2X云服务四大解决方案,联接人、车、路和智能交通等应用系统,打通数据流、业务流和价值流,使能业务创新和数据创造价值。

       王军还表示,华为将会在开发者社区、人才培养、开放实验室、联合营销几个方面发力,共建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

       二、发布两款计算新品?可涵盖L2~L4级自动驾驶

       华为智能车BU?MDC产品部经理李振亚介绍了华为MDC领域的最新的产品、生态发展成果与未来规划。他表示华为将智能驾驶产业分成三大类型,分别是作业车、商用车和乘用车。

       华为智能车BU?MDC产品部经理李振亚

       乘用车的驾驶场景非常复杂,从低速到高速,速度可变性也非常高,安全性和驾乘体验更为重要。而商用车的场地、线路也比较可控,主要是作为生产工具;作业车也类似,场景、道路等情况相对比较简单、路况也比较可控,速度也比较低,也是一种生产工具。

       不同场景下产生的不同需求,使得智能驾驶产业面临场景、道路、线路、路况、速度、安全、属性等多个维度的影响。进而,不同场景下的智能驾驶也将产生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其中,商用车和作业车属于跨越式的发展场景,乘用车将会是渐进式的发展路径。

       为了兼顾各种车型,在本次活动上,李振亚还发布了两款新产品,一是MDC210,算力可以达到48?TOPS,可以为L2+级自动驾驶提供算力支持。

       华为发布两款新品

       另一个则是MDC?610,算力可以达到160?TOPS,可以帮助L3和L4级自动驾驶提供算力。

       李振亚还介绍了MDC?Core?2.0,封装了AUTOSAR(汽车开放系统架构)、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及OTA升级等100多个API(应用程序接口)服务,支持主流的AI框架及1000多个AI算子,这些开放的API服务,覆盖了上层智能驾驶应用的开发、调测、部署、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的核心流程。

       MDC?Core?2.0还对外提供功能软件框架,方便上层应用的感知、融合、定位、决策、规划、控制等算法进行组件化的开发。MDC?Core?2.0基于满足车规安全的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与VOS,兼容AUTOSAR,提供完备的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及OTA升级功能,配套好用易用的工具链,满足规模化量产要求。

       华为MDC?Core?2.0介绍

       华为全新一代MDC系列产品具备四个优势,一是全系,可以实现全场景覆盖;二是安全,拥有车规级的安全认证;三是协同,实现了车路云网协同;四是开放,将硬件接口标准化,软件API开放化,建立了开发生态。

       李振亚介绍,华为将坚持“平台+生态”战略,和高校/行业组织、OEM/Tier?1合作,在应用软件/算法、传感器执行器合作。

       华为每年提供3000多万元提供MDC设备支持,未来三年将会投入100多个专家进行研发,3年内将会发展100+生态伙伴。

       目前,华为MDC已经和momenta、禾多科技、希迪智驾、新石器、元戎启行、踏歌智行、慧拓等自动驾驶研发公司都采用了华为的MDC计算平台。

       三、鸿蒙车载版将会全开放?车企可即取即用

       北新副总经理兼ARCFOX于立国表示,目前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智能座舱原则性的变化,要从功能性设计向体验设计变化,此前的车企是往车上增加电话、导航等这些功能,而未来的座舱需要变化为功能找人。

       他表示过去想到座舱的时候,都是和驾驶相关的,未来的座舱将会是万物互联的座舱,在座舱内还需要有良好的生态,华为的鸿蒙系统就将会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智能座舱产品部总经理王庆文分享了华为对于智能座舱的思考。华为认为座舱智能化的关键是多场景一致性,做到应用常用常新,硬件即插即用,持续更新。

       华为智能座舱布局介绍

       但这样就会带来一个巨大挑战——软硬件集成周期长,华为一直具备长生命周期软件版本管理经验,在2007年就做了single?RAN解决了多制式硬件和软件的集成问题。

       在汽车智能座舱方面,华为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包括鸿蒙车机OS软件平台、鸿蒙车域生态平台以及座舱智能硬件平台。

       华为智能座舱布局介绍

       但手机和车机还是存在差距,车上的扬声器、传感器更多,难度也更大,因而鸿蒙系统上车还存在很多难题。

       鸿蒙车载版将会重点在语音、声效、视觉、HUD、互联、AI情景智能、OTA七个方面发力,然后将其做成Kits,开放给企业,企业可以直接拿来用。

       此外,华为还做了开放应用生态和硬件生态,实现功能快速上车,软件方面,HiCar就是华为其中的一个方案,在硬件方面,华为做了一个车机模组、车载智慧屏和AR-HUD,降低车企的开发难度,更好的提升智能座舱的智能化和应用体验。

       目前高德导航、酷我音乐已经和华为鸿蒙进行了合作,并登陆了鸿蒙车机系统。

       四、华为云涵盖四大业务?三电方面也做了布局

       华为智能车云服务产品部总经理廖振钦介绍了华为云服务和汽车的联系。

       廖振钦认为汽车新四化上面临的核心挑战有很多,在智能化上,自动驾驶技术难、成本高、周期长是目前的核心问题。

       在电动化方面,电池安全问题频发,使用寿命估测不准也是尚未解决的问题。在网联化方面,存在缺乏数据变现和生态支撑,商业正循环尚未有效构建。在共享化方面,则存在规模效应尚未形成,数据共享、服务化能力不足。

       华为智能车云服务介绍

       廖振钦表示,华为智能车云服务已经升级到了2.0版本,包括了自动驾驶云服务、车联网云服务、高精地图云服务、V2X云服务。目前华为已经开放了API/SDK,用户可以按需获取,即取即用。

       华为现在云服务主要在自动驾驶方面发力较多,已经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的闭环方案,可以实现全托管,开箱即用,提供一站式服务。

       华为自动驾驶云服务介绍

       云上仿真也可以保障自动驾驶算法质量,用户可以在云端建立高质量仿真场景,云仿真测试可以实现自动驾驶日行千万里的数据积累。

       高精地图云服务也是华为重点做的一个方向,建立了专属云平台,和众多图商一起合作,为自动驾驶车企服务,对于没有地图绘制资质的企业,也可以用华为的高精地图云服务。

       在车联网云服务方面,华为已经做了很多年,目前已包括了智能运维服务、三电云服务器、OTA和智能增值服务。

       华为车联网云服务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在三电云服务方面的布局,华为已经在电池故障预警、热失控预警、电池健康状态评估、电池剩余寿命预测、电池控制策略优化,可以实现热失控提前预警,SOH评估和RUL精准评估,优化BMS策略延长电池寿命。

       结语:华为正在深度融入汽车产业

       目前华为在汽车业务上主要有两大关键打法。一是利用ICT技术打造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零部件(包括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二是大规模开发汽车底层软件。

       具体上来看,华为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控制和云服务方面已经做了基本的布局,打造了完整的开放平台。

       但华为在汽车领域毕竟还是新人,还需要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此次生态大会,华为传达的一个关键的信息就是希望和更多的厂商建立合作,深化自己在汽车行业的布局。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产业心心念念多年的固态电池技术,终于走向现实。?

       近日,一辆搭载固态电池系统的纯电动样车在北汽新能源完成调试,顺利下线。这是国内首次公开的可行驶的固态电池样车,它的下线也意味着固态电池技术在产业化的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搭载固态电池系统的纯电动样车在北汽新能源完成调试,顺利下线?/?北汽集团

       相较于当前主流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的结构,固态电池其实没有任何变化,只是用固态或半固态电解质,替代了液态的电解液。电池使用固态电解质后,既能提升电压平台从而拔高能量密度上限;又因不易燃烧、不产气等特点,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电池安全性。

       固态电池的优势

       基于以上优势,固态电池一直是下一代锂电技术的焦点。目前固态电池所面临的主要瓶颈是固态电解质的导电率、内阻、界面阻抗及相容性等。因此,现阶段各大企业的研发重点是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无机固体电解质的设计及制备技术,固/固界面构筑及稳定化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电池生产工艺及专用设备的研究,来实现产品的量产。

       近年来,丰田、日产雷诺、通用、北汽、上汽等国内外主流车企,开始加紧固态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布局;另一方面,清陶能源、万向一二三、LG化学、麻省固能等电池企业也开始筹备建设固态电池产工厂,其中不乏已经投产的固态电池产线。?

       除北汽固态电池量产车下线外,今年3月,哪吒汽车已发布了一款搭载固态电池的新车型—哪吒U。据合众汽车方面透露,哪吒U计划于10月份申报工信部公告,年底前量产500台。

       显然,在新能源领域,一场基于固态电池的卡位战悄然拉开。按照国内领先的全固态电池开发商清陶能源总经理李峥博士的预计,三年内固态电池将在乘用车领域替代性使用,即一款车以采用液态电池方案正向开发,固态电池版本对其中部分功能进行替换;三年后,基于固态电池的正向开发车型将真正走向市场,发挥固态电池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的特点。?

       为什么是固态电池??

       根据《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动力电池的发展规划:2020年,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瓦时每千克);2025年,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2030年,电池能量密度达到500Wh/kg。

       按照现有的三元和石墨作为正负极活性材料所组成的液态锂离子动力电池,重量能量密度极限约为280Wh/kg左右。即便引入硅基合金替代纯石墨作为负极材料后,能量密度的上限也只能达到300-350Wh/kg。这也意味着想要达到400Wh/kg,甚至突破更高的能量密度壁垒,锂电技术革新势在必行。?

       事实上,近年来声势浩大的新型电池技术不在少数,富锂锰基、高电压尖晶石、无钴电池、四元电池等概念层出不穷,但始终雷声大雨点小,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锰酸锂电池并驾齐驱的电池技术格局,始终没有改变。

       对此,李峥的解释是,“受限于当前电解液的电压平台以及安全性,很多诸如富锂锰基、高电压尖晶石等性能突出的锂电新材料,无法发挥高比能优势,使得锂电技术革新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同时,李峥还指出,高电压平台的固态电解质的应用,或许能打开新材料的“枷锁”。?

       因为固态电解质其实只是电池电解质部分由液态变成了固态,对其正负极材料则没有限制,因此理论上,固态电池有千万种类型,它既可以是三元锂电池,也可以是磷酸铁锂电池。?

       此外,由于固态电解质高安全、高电压的特点,使得诸多新型电池材料更容易得到有效应用。一旦固态电池真正具备商业化条件,基于固态电池的诸多锂电新材料应用将接踵而至,届时,锂电技术革新或将迎来质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泓博士也指出,固态电解质是一种通用型策略,一旦开发成功,再搭配不同的正负极材料,能满足消费类电子、无人机、动力储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诸多领域的需求。?

       因此,与其将固态电池看成一种新型电池产品,不如将其当作某种解锁电池材料性能上限的技术手段,这正是业内对固态电池技术寄予厚望的原因所在。与此同时,固态电解质带来的安全性质变,是当前新能源产业迫切需要的。

       自新能源汽车问世以来,安全焦虑就始终萦绕在每个新能源车企心头,其中最大的痛点来自于电动汽车自燃。电动车自燃的原因不外乎锂电池发生内部发生短路后热管理失控,其中易燃性的电解液发挥着“重要作用”,固态电解质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易燃烧,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电池热失控。?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形成固态电解质的途径有很多种,但并非所有的固态电解质都不易燃烧。李泓就明确表示,“我们最近发表了一些文章,论证了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固态电池的一种)优良的热稳定性,但是否每一种固态电解质都意味着热稳定,还有待具体的研究数据。”?

       总体来看,固态电池被寄予厚望的原因主要是其可作为电池技术革新的基础策略,同时具备高安全性。但具体到每一款固态电池,则需要大量细致的研发,确保其性能和热稳定性。?

       固态电池什么时候落地?

       尽管固态电池有着种种优势,但其产业化的进展并不顺利。2017年,以菲斯克、丰田等车企为主,大肆吹鼓自身固态电池技术,但其量产车型落地时间却一推再推,由此可见固态电池极高的开发难度。

       近日,丰田汽车公司动力总成部门执行副总裁兼电池部门总经理凯塔·凯塔(Keiji?Kaita)在接受《汽车新闻》采访时表示,原计划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推出其固态电池供电的原型车,被推迟至2021年。不过,丰田仍有望在2025年前完成电动汽车固态电池的生产。?

       2025年,或许是一个固态电池在汽车领域产业化的分水岭。根据宝马、丰田、奔驰、通用及各初创企业最新的宣传,固态电池落地时间基本锁定在2025年前后。?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泓博士表示,?车企敢于开发固态电池汽车的前提是,固态电池产能至少达到1Gwh,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完整的供应链成型、工艺体系成熟、产能建设足够,以及足够的路试时间,?2024年会是一个相对乐观的半固态电池大规模应用时间节点,至于全固态,可能要到2030年。?

       相对而言,清陶能源总经理李峥的预测,则更为激进些,“目前,固态电池已经在消费电子等领域实现了量产应用,三年内固态电池将在乘用车领域替代性使用,三年后(新车开发时间大概3年),将会有真正基于固态电池正向研发的车辆面向消费者。”?

       按照李峥的描述,去年开始,清陶能源已经开始和几家主流的主机厂做测试样车。同时,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今年内肯定有搭载固态电池的量产电动汽车面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刚刚完成E+轮融资的清陶能源,其位于宜春的固态电池量产线已经正式投产,产能1Gwh,已满足李泓博士判断的车型研发前提。宜春固态电池工厂将面向乘用车动力市场,并留下了足够的扩产空间。

       除清陶能源能源外,辉能科技1GWh固态电池产线预计明年开始量产,星盈科技2GWh?的全固态锂电池生产线预计2024年投产。随着电池企业固态电池产线逐渐投产,其在汽车领域商业化的脚步将越来越快。(责编/杨佩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好了,今天关于华为汽车自燃新闻事件最新进展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华为汽车自燃新闻事件最新进展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华为汽车自燃新闻事件最新进展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