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奔驰汽车的历史谁知道

2.梅塞德斯·奔驰和戴姆勒·奔驰什么关系?

随着全球电动化趋势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程度催生了动力电池的市场需求,各大主机厂加速推进电气化战略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中国是最大的新能源市场,谁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优势便能在中国市场占的先机。

红点新能源小编获悉,7月3日,继大众集团87亿入主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后,戴姆勒旗下的梅赛德斯-奔驰宣布,与孚能科技深化战略合作,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将投资数千万欧元(孚能科技披露的信息显示,缴款金额为9.045亿元人民币)参与孚能科技的首次公开募股,并将持有后者约3%的股份,尚待监管部门批准。

双方合作协议的关键内容包括研发和商业化先进的高能量密度电池,并实现成本竞争力目标。技术重点是通过提高能量密度和减少充电时间以显著增加续航里程。该合同将保障奔驰电气化战略需要的电池供应,同时孚能科技的产能规划也将获得保障。

根据双方的协议,戴姆勒大中华区将向孚能科技投资数百万欧元,该交易仍需监管部门的批准。戴姆勒将有权提名一名代表,加入孚能科技监事会。戴姆勒公司和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的董事会成员、负责戴姆勒集团研发和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公司首席运营官Markus?Schafer将在经过监管部门批准后的12个月内出任该职位。

为了能够满足奔驰德国工厂日益增长的需求,孚能科技将在沃尔芬(Bitterfeld-Wolfen)建电池工厂,创造2000多个就业机会。投资孚能科技后,意味着梅赛德斯-奔驰成为了第二家直接投资中国电池电芯生产企业的德国汽车制造商。孚能科技也成为了自国轩高科后第二家获得德国车企投资的二线中国电池供应商。

国内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才是关键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三大件”是电池、电机和电控。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根本所在,电池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的一大王牌,无论是补贴的还是对于续航里程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把握好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对于电池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内的新能源市场因为政策的缘故,电池的需求变化此起彼伏,在高能量密度吃香的时代,默默无闻的宁德时代夺去了动力电池装机量冠军的宝座。随着补贴退坡,业内对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则非常看好、不久前蜂巢能源的无钴电池也曾引起不小的舆论,其实归根揭底,技术创新才是动力电池的根本所在。

汽车电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动力电池在技术壁垒的不断突破,内燃机在若干年后或许会退出历史舞台,纯电动车或许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因此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在于动力电池,而电池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车辆的续航里程和使用体验,因此,未来的新能源车全球竞争,得电池者,得天下。

无论是宁德时代与宝马的联合、丰田和比亚迪的“CP”组合再到大众入主国轩高科,跨国车企主要选择与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合作就可以看出来中国电池企业,尤其是头部厂商的技术实力,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已在世界市场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比中国车企先一步获得了扩张海外市场的机会。

奔驰选择“另辟蹊径”

面对逐渐加剧的市场竞争?

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方形电池一枝独大,而软包电池销路一般,但在国际市场上,尤其是高端品牌车型上,软包电池却分外吃香。宁德时代是方形锂电池的绝对龙头,比亚迪则掌握着刀片电池。奔驰也需要借此摆脱宁德时代,不为别的,或许只是因为宁德时代与另一德国大厂宝马。

软包电池已搭载在奔驰旗下高端纯电SUV——奔驰EQC身上,除此之外,软包电池也广泛应用到大众、奥迪、日产、现代起亚、通用、雷诺等车企的多款主流车型上,例如奥迪?e-tron、、大众ID.3、捷豹I-pace、保时捷Taycan、日产聆风等。

软包电池优缺点十分明显,优点是能量密度高(在国内有助于获得更多补贴)、安全性好、设计灵活等,而劣势是生产工艺复杂、成本相对高。从戴姆勒投资孚能科技来看,孚能科技的技术无疑得到了戴姆勒的认可,戴姆勒或许已经选择了软包电池的技术路线。

在软包电池领域,孚能科技一直占据龙头地位,并在技术路线上处于优势,在软包动力电池方面,孚能科技的出货量和装机量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排名均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三,被冠以“软包动力之王”的称号。

梅赛德斯-奔驰目标是到2039年实现全系乘用车转变为碳中和产品,从原材料及供应链到车辆生产,从车辆使用到回收利用的各个阶段。接下来的10年,梅赛德斯-奔驰计划实现插电混动和纯电动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量的50%以上。

到今年底,梅赛德斯-奔驰的目标是在市场上投放5款纯电动车和20款插电混动车型。其中,梅赛德斯-奔驰EQC纯电SUV、三款smart?EQ车型以及?EQV?300已陆续投放市场。插电混动产品阵容将包括从A级到S级轿车、从GLA?SUV到GLE?SUV的各种车型,明年EQS也即将推出。

在动力电池领域,孚能科技采用软包技术进行差异化竞争,在竞争激烈的动力电池领域艰难地谋求一席之地。牵手孚能科技也可以看到奔驰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奔驰方面表示:“中国市场不仅在销售方面、而且在产品开发和生产领域都是我们现在及未来成功至关重要的支柱。”面对逐渐加剧的市场竞争,奔驰选择另辟蹊径不失为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国内动力电池领域或将上演“三国演义”

宁德时代目前已稳居全球电池供应商第一的宝座,当初也正是与宝马的合作令宁德时代名声大噪,而宁德时代为了宝马专门在德国建厂。宁德时代的成功给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它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包括前期的技术积累,电池研发方向的把握,以及在新能源浪潮来临之时,与车企紧密合作、全球布局的远大视野。

孚能科技成立于2009年,属中美合资企业。2002年,里斯本技术大学理学博士王瑀在美国硅谷成立了美国Farasis能源公司,获得了美国能源部、国防部、自然科学基金会等部门新能源技术开发奖励20多项,申请技术发明及创造专利30多项。

孚能科技公司创始人王瑀、Keith博士及团队自1997年开始就已经开始从事动力电池产品的技术研发工作,是业内最早确立以三元化学体系及软包动力电池结构为动力电池研发和产业化方向的企业之一,也是国内第一批实现三元软包动力电池量产的企业。

早在2018年3月,孚能科技通过了德国戴姆勒集团VDA6.3过程质量审核,成功进入戴姆勒供应商体系。并且在2018年11月,孚能科技与戴姆勒签订了2021-2027年动力电池供货合同,供货时间7年。孚能科技拿下了戴姆勒一家的订单就已经赶上了宁德时代的订单量,这还没算其他客户的订单。

但话又说回来,动力电池业向来都不是“按资排辈”的地方,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中国市场的潜力毋庸置疑,尤其是政府的倾力扶持,使得中国占据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新能源的主流技术选择路线,三元软包动力电池被全球越来越多车企所选择。

截至目前,戴姆勒、大众、奥迪、通用、现代起亚、北汽、?广汽、长城、奇瑞等多家国内外主流车企,已开发多款配套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新能源汽车或正在进行三元软包动力电池配套汽车开发,这对以软包电池为主的孚能科技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宁德时代背靠宝马、比亚迪自身本身就拥有非常超前的技术实力,同时又获得了与丰田的合作,而孚能科技则得到了奔驰的助力,未来国内的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或将呈现宁德时代、比亚迪与孚能科技三足鼎立的局面。

红点观察:

如果说之前大众汽车选择入股国轩高科是出于地域上的考虑,此次梅赛德斯-奔驰入股孚能科技是基于已有合作的延伸。与单纯的订单合作相比,入股中国动力电池厂商,培养自己的“嫡系”,无疑是确保其在华电池供应更有效的手段。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奔驰汽车的历史谁知道

近日,有消息爆出梅赛德斯-奔驰技术集团(MBtech?Group)退出其与北汽集团合资成立的北汽德奔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有围观群众甚至媒体开始担心,北京奔驰要没了吗?

完全不用担心,北汽和戴姆勒的合作依旧稳健,北京奔驰也依旧存在。

因为此梅赛德斯-奔驰技术集团,不是彼梅赛德斯-奔驰。

梅赛德斯-奔驰技术集团是一家在1995年成立的汽车工程技术公司,曾经是戴姆勒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但是在2018年,戴姆勒已将全部股份出售给法国AKKA集团。

而对于梅赛德斯-奔驰技术集退出北汽德奔的消息,戴姆勒也通过媒体发声,表示其已不再是戴姆勒的子公司,其相关活动与戴姆勒和梅赛德斯-奔驰无关。

北汽德奔是2015年北汽集团与梅赛德斯-奔驰技术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同样一家汽车技术资讯公司,被外界解读为奔驰向北汽技术“输血”的通道。

北汽德奔被誉为北汽自主研发的“最强大脑”,其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帮助北汽消化萨博技术平台,打造北汽绅宝品牌。随后更以奔驰GL平台,打造了北京BJ90,从底盘到动力总成,全套奔驰GLS同款。

不仅如此,通过北汽德奔,北汽还拥有了上一代奔驰E级车的?V212?平台及前后车桥等相关技术许可。在北汽最新的SUV?BEIJING-X7的研发上,同样得到了北汽德奔的技术支持。

北汽德奔的模式曾被誉为自主品牌发展的典范,能够让自主品牌在发展中得到国际一流的技术支持,更快速的成长起来。

然而,持续5年的技术“输血”,却依旧没能挽回北汽自主的颓势,北汽自主仍然持续亏损。经过一轮大刀阔斧的改革,绅宝等品牌已经并入以北汽新能源为主体的BEIJING品牌。

梅赛德斯-奔驰技术集团退出北汽德奔,不会影响北京奔驰。但必然会影响北汽自主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实力,也失去了一大强援。不过,随着北汽与麦格纳等国际顶级供应商合作,并不会影响北汽加速推进自主发展的步伐。

尽管如此,北汽德奔仍然是北汽重要的研发力量。在外方退出北汽德奔后,北汽在原本1000万注册资金的基础上向其增值至6902.5316万元。足以说明这一支研发力量在北汽自主战略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退出北汽德奔会引起业界过激反应,是因为大家早已嗅到了北汽与奔驰之间涌动的暗流。

而合资双方矛盾的核心在于股比。

早年间,为保护襁褓中的自主汽车工业,国家规定外国车企入华必须由与中国车企合资。在这样的政策下,北汽集团与戴姆勒集团在北京奔驰之中股比为51:49。

靠着政策保护,北汽多年来靠着北京奔驰躺着赚钱。2019年,北京奔驰营收为1551.2亿元,占北京汽车全年营业收入的88%,而毛利为422.2亿元,成为北汽盈利核心。

但在2018年后,政策已经开放汽车合资公司股比限制。宝马、大众已经将其与华晨、江淮的合资企业持股比例提升至75%。而根据媒体报道,戴姆勒也希望在北京奔驰中持股比例提升至65%。

实际上,围绕着股比问题双方已经展开了多轮的较量,甚至因此影响到奔驰GLE国产项目的推进。

股比问题是双方矛盾来源,但两方也同样认识到正面碰撞是双输的局面。在徐和谊与蔡澈主导下,北汽与戴姆勒通过交叉持股的方式,希望增加共同利益,减少矛盾。

但是,今年随着烧钱的电动化项目推进以及因疫情影响营收下降,戴姆勒更迫切希望提升在北京奔驰中的持股比例。

而对于北汽集团来说,其自主板块暂无力造血,北京现代也较为弱势,把握住北京奔驰这个盈利核心是唯一的选择。

而且相比华晨、江淮,北汽也更有底气拒绝戴姆勒扩大股比的要求。一方面,是北汽资金更为充裕,去年北汽已经通过二级市场收购了戴姆勒5%的股份,并不断寻求成为戴姆勒集团第一大股东。另一方面,北汽集团更具有着独特的本土市场优势与影响力。

北汽与奔驰合则两利。今年戴姆勒公布的全新战略路线中,盈利成为战略核心,一味施压强攻对奔驰品牌发展并不会产生正面影响。

随着双方新的掌舵人姜德义与康林松的上台,北汽与戴姆勒需要寻求到新的平衡点,才能保证北京奔驰这艘大船继续在云波诡谲的市场上持续稳健的发展。

其实正如北京奔驰,许多车企同样面临自主弱而合资强的局面。而随着股比限制的开放,强势的外方寻求扩大股比的情况未来不会鲜见。

像江淮大众这样由外方彻底主导的新合资车企,或者是特斯拉这样的外资独资车企,或许也会成为一部分外资车企扩大中国市场营收的方式。

而对于中国本土车企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失去了品牌本身的造血能力,再能盈利的合资板块,也不过是握不住的沙。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梅塞德斯·奔驰和戴姆勒·奔驰什么关系?

奔驰三巨头:

Karl Benz 卡尔·奔驰(1844-1929)

1844年11月25日出生在德国Karlsruhe

学习/学徒/工作/创业

奔驰汽车公司创始人/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发明者

第一个车轴上方向盘驱动的机动车

Gottlieb Daimler 戈特利布·戴姆勒(1834-1900)

1834年3月17日出生在斯图加特附近的Schorndorf

1857-1859斯图加特学习机械/1865年遇到了威廉·迈巴赫

第一台高转速发动机/第一台摩托车/第一台四轮机动车

第一V型2缸发动机,和四档变速器

戴姆勒汽车公司创始人

Wilhelm Maybach 威廉·迈巴赫(1846-1929)

1846年2月9日出生在斯图加特附近的L?wenstein

孤儿/学习机械/设计之王

风扇式管状散热器/蜂窝式散热器/第一台四缸发动机

第一辆“梅赛德斯”汽车设计者

迈巴赫“Zepplin” V12发动机

公司历史:

1883年10月1日, Karl Benz 与 商人Max Rose (马科斯.罗斯)和 一家商业公司Friedrich Esslinger(佛里德里希.伊斯林格) 在曼海姆创立了 “奔驰公司和莱茵煤气发动机厂公 司 (Benz & Co. Rheinische Gasmotoren-Fabrik);很快发展成为25个人的公司,获得生产汽油机的许可

1883年12月16日和23日,Gottlieb Daimler 注册了 “汽油发动机和热管点火”和 “通过对排气阀门的控制限制发动机的速度”两项专利。这两项专利奠定了第一部高速四冲程内燃发动机的基础

1885年8月29日,Gottlieb Daimler 注册了 在自行车上装载汽油发动机(grandfather clock)的Reitwagen,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摩托车

1886年1月29日, Karl Benz 发明的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的三轮车获得了专利,专利号No.37435。成为正式的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诞生。7月3日在曼海姆公众展出

Model 1存放在德国博物馆

1886年3月8日, Gottlieb Daimler 从斯图加车制造商Wilhelm Wimpff & Sohn 那里购买了马车车身,制造成世界上第一辆4轮机动车,专利号39367

1893年, Karl Benz 发明转向轴式方向盘;Karl Benz经过之后数年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于1894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款量产车Benz “Velo”,到1901年产量达到1200辆;公司成为世界上最领先的汽车公司

1892年10月,Wilhelm Maybach 和Gottlieb Daimler 开发的 “凤凰”Ph?nix (Phoenix) 发动机, 广泛用于汽车,轮船,和飞艇

1895年3月18日,奔驰公司开发的世界上第一辆由发动机动力驱动的公共汽车开始运营

1895年,戴姆勒和迈巴赫离开公司;很快重返,重新开发汽车技术和生产可靠产品

1896年10月1日,戴姆勒汽车公司The Daimler- Motoren- Gesellschaft in Cannstatt 开发出世界上第一辆2刚4匹马力发动机,载重为1500公斤的卡车,供应给伦敦的“英国汽车公司”

1897年,戴姆勒汽车公司The Daimler-Motoren-Gesellschaft 展示 “Ph?nix” 轿车,为世界上第一辆发动机前置的汽车

梅赛德斯品牌的诞生:

卡尔.奔驰是奔驰品牌之父。但对于梅斯德斯而言,他的血统可就复杂得多。

1900年戴姆勒去世,但企业并未停止发展。而是由他的儿子和威廉.迈巴赫继续着他的事业。在戴姆勒有生之年从未见过一辆叫做梅赛德斯的汽车,也从未认识被拿来命名“梅赛德斯”汽车的女孩,同样不知道象征公司传奇的三叉星标志……….

而奔驰从1903年由于自己的经营理念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彻底的离开公司。

Emil Jelinek 埃米尔·耶利内克 一位成功的奥匈商人,对当时正在萌芽汽车竞赛十分着迷

当Jellinek从报上看到有关DMG公司造出了一款设计先进的车辆的报道后,1897年他亲自前往Cannstatt,当时到车站接他的就是一辆Daimler汽车

这辆“Doppel Phaeton” 型号的汽车给他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他当即就订购了一辆 6马力2缸的戴姆勒汽车,时速24公里/小时

Jellinek要求订购更多的高速汽车,1898年9月DMG提供2辆8马力发动机前置的“Phoenix”汽车,世界上第一辆4缸公路汽车

从1898年,埃米尔·耶利内克 开始推销戴姆勒汽车,但只是在上层社会中;1899年,戴姆勒公司提供了10辆汽车,1900年提供了29辆汽车

从1899年,埃米尔·耶利内克 开始参加赛车比赛,使用“Mercedes”-他的笔名,也是他十岁女儿的名字命名它的车队和赛手;在赛车界被称为“梅赛德斯先生”

1900年,一辆Daimler Phoenix赛车在“Nice - La Turbie” 山路比赛中发生意外。这促使Jellinek建议DMG公司开发马力更大,操纵性能更佳的汽车

Maybach领导的小组开始新车的开发工作,1900年4月2日,DMG和Jellinek达成协议,共同营销这款即将推出的名为“戴姆勒-梅赛德斯”(Mercédès)的新车。

1900年12月22日,由Wilhelm Maybach设计的第一辆“梅赛德斯”牌汽车生产出来。35马力,重量小,重心低,轴距宽,转向杆斜置;4缸发动机,时速82公里/小时

与此同时,奔驰公司生产出603辆汽车,其中 341 销往国外,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1902年9月26日,梅赛德斯 Mercédès商标正式注册,受法律保护;

1903年6月埃米尔·耶利内克 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耶利内克·梅赛德斯”-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次父亲的名字改姓他的女儿的名字

戴姆勒-奔驰历史:

1903年, Karl Benz 宣布退休

1903年12月,戴姆勒汽车公司的第一个生产厂在新建成的Untertürk-heim .

1906年,第一辆美洲的“梅赛德斯”在美国纽约的戴姆勒制造公司生产

1911年,戴姆勒汽车公司在斯图加特证券交易所上市;

1920年,戴姆勒成为德国最大的工业企业

1926年6月28/29日,戴姆勒汽车公司Daimler-Motoren-Gesellschaft 和奔驰公司Benz & Cie合并成立戴姆勒-奔驰集团. 公司总部在柏林,中央行政组织在Untertürk-heim.

1928年夏天,戴姆勒-奔驰Sindelfingen 乘用车车身制造厂开始流水线生产

1928年生产第一款带8缸发动机的汽车“Nürburg”

1929年4月4日,Karl Benz 去世,享年84

1929年12月29日,Dr. Wilhelm Maybach去世,享年83

1931年推出170,从1931-1939年期间,170款轿车数量的总和超越之前两个公司的总和(1894-1930)

1937年春/夏,在Sindelfingen 工厂, 梅赛德斯-奔驰生产出由Dr. Ferdinand Porsche设计的130型号(大众30原型车-VW 30, 保时捷60), 第一辆大众汽车的先驱

1936年2月 推出260D 世界第一款量产柴油车

从1939年9月二战爆发,梅赛德斯-奔驰逐步停止生产私家车,转向为战争需要生产军车。 从此在战争开始之后的几年,他们的生产基地成为了英美重要的轰炸目标。

1944年, 遭受过至少20,000枚炸弹和轰炸,80%建筑物和50%的设备损坏Sindelfingen工厂开始重建

1946年,战后仅9个月。第一批战后生产的梅赛德斯-奔驰箱式车用于急救。而轿车则继续生产170系列

1951年4月19-29日,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展出6缸220车型(W187)和300车型(W186),是S级轿车的开始。

根据1952年制造的著名的“欧翼式”赛车300SL, 1954年开始量产SL跑车。

1951年1月23日,戴姆勒-奔驰注册了乘员安全舱专利. 这是由工程师Bela Barenyi(巴恩伊) 发明,至今仍是汽车被动安全的基础;1959年开始用于生产

1954年7月4日,戴姆勒-奔驰开始参加Formula 1 比赛,获得“法国大奖赛“的第一名和第二名

1959年9月,世界第一次碰撞试验开始在Sindelfingen工厂,最初是室外进行

1978年1月,由梅赛德斯-奔驰和博世公司共同开发的ABS系统首次装配在S级车上W116

1981年3月5-15日,在日内瓦车展上,戴姆勒-奔驰是第一个汽车厂家将安全气囊和安全带作为重要的被动安全设备

1961年8月,一款新的豪华级车型 – 300 SE(W108)在公众面前亮相。

1963年推出的600系列将品牌带入到了奢华的更高级别,成为全世界商业和政界领袖们最钟爱的汽车之一。

979年9月,新一代S级轿车在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上亮相。126系列堪称公司历史上最为成功的豪华级车型系列。 从1979-1991年共卖出818,036辆

1990年7月1日,戴姆勒-奔驰集团总部在斯图加特的M?hringen 区落成

1996年12月 20日梅赛德斯-奔驰集团成为汽车制造商中第一个符合国际ISO 9001标准的厂商

以上资料是直接从奔驰员工培训资料复制的,排版有点问题,很多内容百度都可以搜到,希望对LZ有所帮助!

1、两家相互对立的公司在经历了一战以后联合起来成立了戴姆勒-奔驰公司,以实现战后的恢复重建。

2、目前戴姆勒公司属于奔驰的母公司,旗下包括奔驰汽车、奔驰轻型商用车、戴姆勒载重车和戴姆勒金融服务等四大业务单元。1883年,卡尔-本茨先生创立了奔驰汽车公司,并于1885年成功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汽车;1890年,戈特利布-戴姆勒创建戴姆勒公司,并于1896年推出内燃机重载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