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现状_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现状如何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现状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关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现状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跟上时代的步伐。
1.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为何都未能走向国际?
2.谈谈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与发展
3.国产汽车做不好的原因都有哪些?
4.中国乘用车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5.中国汽车现状概括
6.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经历了什么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为何都未能走向国际?
经济底子薄,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机,汽车工业是非常复杂的制造业,它需要多个基础工业的配合。比如说,钢铁工业不及格,汽车工业就发展不出合格的框架结构;铝工业不及格,在大规模使用全铝车身、全铝发动机的时代,就跟不上趟;皮革业不及格,就意味着内室选材受局限(同样的还有塑胶等产业);电子工业不及格,就意味着电子辅助件无法自主化;软件业不及格,就意味着无法自主研发出高性能、高品质的车载软件……而这些,在中国工业早期,乃至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部分仍然是中国工业的薄弱环节。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最迅速、最激进的时代,是在二战后到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前。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汽车企业,无一不是在这个时代壮大起来的。跟上了这个时代,就活到了今天;没跟上,就成了小众品牌或者干脆消亡了。
忽视民生带来的必然后果,这个部分只要稍微了解49年后至90年的中国历史,就能明白。一个能研发出两弹一星的国家,却连自行车、缝纫机都得凭票供应。在这种社会条件下,要发展汽车工业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原本就离民生较远的重卡领域,在这种环境下也是进击乏力——因为实在不需要什么进击,国有资本早就把这点产能包圆了。
国际社会的孤立和封锁,前面说中国工业有很多薄弱,造成了汽车工业停滞不前。可能有人就会质疑了,并不是所有国家在这些方面都强大,为什么他们还能发展汽车工业?因为外援。我生产不了,可以买吧?我在任何一个领域能成为世界领先,就可以以此为依托,依靠全球采购来完成整车生产,这就是所谓的“外包”。然而在最关键的几十年中,中国面临着来自全世界的质疑和封锁。在最初几年,我们还可以依靠虽然不靠谱但毕竟有产品的苏联,可随后的几十年里,虽然中美关系正常化,却并没有为中国带来实质意义上的技术援助。中国需要国际社会帮助解决的问题里,汽车的问题被远远排在后面。
谈谈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与发展
1、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企业综合实力增强,生产集中度提高,主要车型的生产能力接近或达到《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规定的经济规模,主要引进车型的国产化目标基本实现,缩短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九五”年均增长率为8%,全国14家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达到90%。2000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911亿元,利润177亿元,比1995年分别增长80%和107%;生产汽车207万辆(全球年产量排名第八位),其中轿车60.5万辆,比1995年分别增长43%和86%汽车工业出口额为25亿美元,进口额为36亿美元。
2、中国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汽车工业已取得的进步与国际汽车工业的发展主流还有很大的差距。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散、乱、差”,缺乏国际竞争力,尤其是能代表一个国家汽车工业水平的轿车工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然是所谓的“幼稚工业”。
2.1产业结构
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在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之后才能赢利。按照国际流行的轿车厂的经济规模的起点为年产30万辆这一标准(即MES)来衡量,中国轿车工业达到MES的厂商总产量的百分比(即D值)现今仍为零,美国为100%,韩国为98%。严重的规模不经济,不仅使企业固定成本居高不下,抵消了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且也使总体社会效益变差。
生产集中度偏低。在产业组织学中,生产集中度是反映市场竞争程度的一个(标志性)指标。据20世纪90年代后期统计,中国汽车产量前三位的企业生产集中度约为38%,同期,日本为80%,美国为90%,法国和意大利基本是100%。2000年,中国前三家汽车企业(一汽、东风和上汽)的生产集中度虽然上升至44%左右,但与上述国家相比仍然偏低。
汽车工业投资少、见效慢。我国汽车行业固定资产净值不足2000亿元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固定资产就达360亿美元。我国重点工程建设周期为10年左右,而韩国投资18亿美元建设的现代汽车公司,18个月建成,4年收回全部投资。我国汽车工业投资规模小,建设效率低,导致了成本过高,加大了项目风险。
零部件发展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八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投资力度,但投资总量仍显不足,占整个汽车工业总投资的比例不到30%,而欧美和日本对汽车零部件与整车的投资比例一般超过1:l,甚至3:1。由于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零部件企业,也未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
2.2产品技术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企业设备大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品,即使一汽集团公司和东风汽车公司这样的国家特大型企业,20世纪80年代水平的机器设备也只占20%—30%,其工艺、监测和试验水平距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在产品方面,我国汽车产品的总体水平只能达到国际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通过引进新型产品达到20世纪80年代水平的占30%,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达到80年代水平的占30%,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平的产品仍占40%。我国汽车的整车质量比国外汽车大10%——20%,汽车排放污染程度高出数倍至数十倍,首次故障里程约为1000——2000km,是国外汽车的1/10,经济使用寿命一般只及国外的一半。国外汽车已广泛应用电子技术和装备,在一些车型上,电子产品价值已占汽车整个成本的1/3左右,而我国对各种电子控制式燃油喷射、ABS、安全气囊、行驶稳定系统以及卫星导航等高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才刚刚起步。
2.3产品价格
国产轿车售价普遍高于国外市场同类型车,不包括价外税费,一般高出40%—100%,具体到各个车型,又有较大差别。例如,奥迪(4缸)轿车30万元,捷达轿车14万元,韩国同档次车价格分别为2万美元和1万美元。新上市的别克轿车售价36.9万元,在美国本土售价为2万美元,贵1倍多;广州本田雅阁轿车售价29.8万元,而在日本仅售约1.8万美元,贵1倍左右。
从表面看,我国载货汽车与国外相比,确实有价格优势,但实际上,此优势是比较弱的。国外载货汽车(尤其是重型车),性能远远优于国产车,使用1——2年后,各项性能指标仍很高,但以“二手车”卖出,价格大大降低,市场竞争力甚强。20世纪90年代以前,捷克载货汽车在世界市场上一直享有一定声誉,但后来却被西欧著名品牌的“二手车”打垮了,这一教训值得我们牢牢汲取。
2.4市场效率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提出:“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并将根据汽车工业发展和市场消费结构变化适时制定具体政策”,但至今仍然缺乏完善的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乱收费和繁杂的购车手续抑制了个人购车的积极性,阻碍了市场需求增长。现在北京用户一次性付款购买一辆国产汽车,办完所有手续上路最少得花上两星期。如果用户要分期付款买一辆新车,需要花20天左右的时间。而买辆进口车全办下来得花两个多月的时间。
2.5国际竞争力
衡量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指对其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水平等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而得出的。国际贸易竞争指数指出口金额与进口金额之差除以进出口贸易总金额而得出的商值。由表l可以看出,我国汽车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在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前期该指数很低,且呈下降趋势,后期则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但仍然是较大的负值,表明我国汽车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依然低下。
表1:中国汽车产品贸易竞争指数统计
单位:万美元 年份 进口金额 出口金额 贸易竞争指数
1991 165992 15284 -0.845
1992 353524 30165 -0.855
1993 535143 42422 -0.865
1994 471483 51520 -0.75
1995 257550 72138 -0.594
1996 250019 81650 -0.542
1997 207822 98784 -0.396
1998 205789 88343 -0.4
20世纪90年代,虽然我国汽车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总体上保持增长趋势,但其绝对值实在是太小,最高的年份还不到0.2%,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据统计,1980——1998年我国仅出口整车约13万辆,只相当于同期我国汽车总进口量的1/10左右,只及西班牙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年汽车出口量的1/10左右。
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几点思考
一、发展汽车工业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汽车工业作为工业化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其生产和消费关系到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几乎所有主要方面。可以说,汽车工业是推动整个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高速引擎。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相对齐全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这是汽车产业新发展的起点。中国发展汽车产业还有如下优势:一是大国的市场优势。巨大的市场吸引将使汽车产业链中的诸多环节,如整车装配、部分零部件生产和研究开发等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而且为包含为数众多的跨国公司和相当数量的内资企业提供充分的市场空间和竞争结构。二是劳动力素质和成本优势。就汽车整车的成本构成看,工资成本仍占7-10%,并且汽车强国的工资增长率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中国目前每年提供大量的掌握必要劳动技能的产业工人,构成了世界上总体数量和素质最强的劳动力供给群体。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中国工人的工资加福利的每小时费用只相当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十至二十分之一。三是具有较强的制造业配套能力。除了少数产业外,绝大多数与汽车产品相关的钢铁、机械产品、橡胶加工、纺织材料,以及能源、加工设备、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等,国内都可以解决,有利于降低生产和采购、配套成本。
二、放松管制、开放、竞争可以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来源于竞争环境的创造,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从我国产业的实际状况可以看出:放开竞争的家电产业竞争力较强;而保护产业或垄断产业如电力、汽车等产业发展缓慢,效率和效益低下。所以,提高汽车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着眼点,是打破垄断和保护、放开竞争,特别是开放市场,进行国际竞争。这是培育和增强我国汽车企业和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方向。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全面调整已迫在眉睫,并逐步展开。中国政府已确定新时期汽车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扩大开放、鼓励竞争、加快发展;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中国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通过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合作,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改革政府管理方式,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坚持开放和自主发展相结合,增强国内企业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力。
三、改制、重组是新时期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的基本政策取向
目前中国汽车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有了较大的改善。已经有第一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等3家资产规模超过20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但从产业整体上,单个企业的规模较小,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新时期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的基本政策取向是:在开放、竞争的基础上,推动中国汽车企业的改制与重组。所谓"改制",就是对汽车工业中占主体地位的国有企业进行实质性而非形式上的现代公司制度改造。在这个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解决普遍存在的企业办社会、人员过多、债务负担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历史遗留问题,推进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具体来说,企业重组可以在以下方面重点推进:一是整合汽车资源,以增量盘活存量,提高汽车工业资产利用率;二是进一步加强与汽车跨国公司的多方面合作;三是推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合作;四是对不同类型的汽车产品采取不同的重组战略;五是在强调放松进入限制的同时,要大力排除退出障碍;六是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产业重组。
四、正确认识汽车产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
中国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政府不应再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公共产品,扶持战略性产业,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维护本国的合法权益。那么,对于像汽车工业这样的战略性产业而言,政府是否应完全无所作为呢?回答是否定的。政府一方面应努力为促进汽车企业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应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经济管制、社会管制、产业中长期发展政策措施等方面加以引导、协调、监督和服务。在明确这一基本方向的前提下,政府职能转变应在如下方面重点推进:一是加快汽车产业领域国有资本布局调整;二是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三是提供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安全、质量、技术、环保等方面的标准并监督实施;四是研究、确定汽车产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实施适宜的政策措施;五是提供宏观和行业发展信息;六是制定和实施对外合作政策。
五、发展汽车工业关键是要发挥企业家精神的作用
企业家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能力,企业家产业预见力、个人信念和冒险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精髓。中国汽车工业要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关键要靠市场的推动和企业家的作用。企业家不仅应该是个创业者,而且是个开拓者、创新者,是承担企业经营风险的人。国有企业之所以造就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原因就在于不能解决好企业家产权问题和激励机制。没有对企业家的剩余索取权进行有效的保护,是很难保证企业家对企业长期的持续创新。在新的发展阶段,还要强调企业家的职业道德问题,特别是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问题,即企业家声誉。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缺乏良好声誉的经理是很难找到工作的。中国汽车产业和企业的成长,有赖于具有良好市场信誉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培育和成长。
国产汽车做不好的原因都有哪些?
1、汽车行业发展概况汽车产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其发展水平和实力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汽车产业链较长,因此具有关联度高、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综合性强、零部件数量多、附加值大等特点,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1)国际汽车行业概况
20 世纪后半叶到21 世纪初,新兴国家汽车制造业快速发展,而欧洲、美国、日本等汽车强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汽车制造中心也从欧美逐渐向亚洲等新兴市场转移,世界汽车制造业格局逐步向多极化发展。
进入 21 世纪,全球汽车产量变化幅度较大。在2003 年-2007 年间保持稳定增长,增长率在2.5%-6.5%之间。但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汽车产业在经历了稳定增长后,2008 年首次出现负增长,2009 年全球汽车产量更是急剧下降,仅为6,176.23 万辆,较2008 年同比减少12.4%,达到6 年内最低值,其中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影响最大。2010 年,伴随美国和日本市场的逐步复苏以及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全球汽车总产量达到7,758.35万辆,同比增长25.6%。2011 年,新兴市场迅猛的增长势头降温,欧美发达国家汽车市场有所恢复,全年汽车总产量实现了3.2%的增长。2014 年、2015 年、2016 年全球汽车产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分别达到8,977.65 万辆、9,078.06 万辆、9,497.66 万辆。从地区分布来看,世界汽车生产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和亚太地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咨询整理
自 2005 年起,全球汽车产量呈现“三足鼎立”的局势,亚太、欧洲与北美洲分别占据38.70%、31.18%和24.49%的市场份额。随着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崛起,全球汽车生产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汽车生产中心已从欧美转移到亚洲。2016 年亚太地区的汽车产量总和在全球的占比超过了50%,其中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贡献最大。在销售方面,2016 年全球汽车销量最大的国家是中国,总量达2,802.82 万辆,其次是美国和日本,销售总量分别为1,786.58万辆、497.03 万辆。2016 年全球主要汽车市场的销量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咨询整理
(2)中国汽车行业概况
“十一五”以来,中国汽车产销保持高速增长,汽车产量由2005 年的570.77万辆上升到2016 年的2,811.88 万辆,汽车销量由2005 年的575.82 万辆增长到2016 年的2,802.82 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5.60%和15.47%。
受益于国家产业振兴政策,2009 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379.10 万辆和1,364.48 万辆,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和消费国。至2016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已分别达到2,811.88 万辆和2,802.82 万辆。我国历年汽车产销量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咨询整理
2016 年,我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2,442.07 万辆和2,437.69 万辆,分别占全国汽车总产量和总销量的比重为86.85%和86.97%,为汽车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在乘用车市场中,合资品牌的乘用车目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咨询整理
2、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
(1) 国际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
①汽车零部件企业走向独立化与规模化
汽车零部件企业依存于单个整车企业、整车与零部件生产一体化的产业组织方式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而不断弱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世界各大整车制造商生产经营由传统的纵向一体化,追求大而全的生产模式逐步转向精简机构、以开发整车项目为主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其在扩大产能规模的同时,大幅降低零部件自制率,将汽车零部件制造从整车制造中剥离出来,与外部零部件企业形成基于市场的配套供应关系。国际零部件供应商正走向独立化、规模化,在汽车工业中的地位逐步提升。这一行业发展趋势大大推动了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市场发展并创造出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
②汽车零部件行业金字塔形供应体系
作为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零部件工业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专业化分工日趋细致的背景下,行业内形成了整车厂、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二级零部件供应商、三级零部件供应商等多层次分工的金字塔结构。整车厂处于金字塔顶端,一级供应商直接为整车厂供应产品,双方之间形成直接的合作关系;二级供应商通过一级供应商的再加工等方式间接向整车厂商供应产品,以此类推,一般来说,供应层级越低,该层级的供应商数量也就越多。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咨询整理
3、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
汽车零部件行业是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起步较晚,但近十年来,国家加大对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投资力度,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国产化步伐,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能面向多种车型配套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产品和骨干企业,国内企业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实力大幅增强。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东北、京津、华中、西南、长三角、珠三角六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这主要是由于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了更好地与整车企业进行配套,降低运输成本,与临近的整车企业协同发展。随着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式的发展,也相应提升了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合作的效率,产业链协同效应凸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询整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以及汽车零部件出口市场的扩大,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增长速度高于整车行业,在规模、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1-2015 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5.67%,高于同期汽车工业销售收入18.28%的复合增长率。
中国乘用车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汽车产业相对于欧美国家来说起步比较晚,建国以后才开始筹划自己的汽车产业,一直到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才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那个时候只生产大型农用汽车,对于轿车领域来说我们国家还是空白的,没有技术、没有人才更没有配套设施和零配件生产厂家,我们能够从那样的环境走过来可见我们老一辈汽车人付出了多大的心血与汗水。?国产汽车发展至今其实在很多方面已经不比外资汽车差了,而且也发展了很多国产汽车品牌有红旗系列、吉利系列、比亚迪系列、奇瑞系列、长城系列等很多优秀的国产汽车品牌,特别是以红旗系列和比亚迪系列都是国产汽车的领头羊,有这么多优秀的国产汽车可是为什么销量一直上不去一直被说汽车质量问题呢?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人们的惯性思维。欧美和日系、德系汽车先入为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想到汽车大家就从心里面认为日系和欧美汽车才是好车的代表而国产车就被贴上质量差这种不平等的标签,满脑子里全都是质疑和不确定,而对于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实每个车系都有,比如德国车大部分都存在漏机油和车辆异响这种现象,还有西安奔驰4S店维权女研究生因为汽车还没开出店就存在漏机油这么儿戏的故障,这种事情比比皆是,可是我们国人却视而不见,反之我们国产车却很少出现这样的故障,这就是我们没有正确认识国产汽车不看好国产的原因。
?第二、国产汽车设计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很多国产汽车都是喜欢跟风而不去设计自己的特点,比如外形模仿欧美豪车、配置模仿日系车、地盘模仿德系车这样出来的车就是四不像,虽然质量上没有大的缺陷可是没有自己的特色,这样让人觉得不那么好,从心里就不看好国产车了。
中国汽车现状概括
我国汽车市场在经历了十年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已达到两亿多辆,乘用车需求量也逐渐趋于饱和状态,自2018年开始“遇冷”后,消费主力减少,以及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完善、高铁线路网的扩散、城市限行等影响从而造成了汽车销量低迷的状态。2019年7月1日后,根据环境保护部与原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的要求,为积极响应国家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号召,全国21省市发文将要宣布提前实施国六排放标准,但也加速了汽车产业的洗牌。
产销规模降幅收窄
2018年全年乘用车实现产量2352.9万辆,同比下降5.2%;实现销量2371万辆,同比下降4.1%,其中购置税政策的变化对销量的影响不容小视:2017年以来,购置税优惠减免造成产量及销量增长乏力。2018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首次出现产销双双负增长。2019年,下降势头进一步加快。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产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共计生产1999.4万辆,同比下降6.5%;销售为2017.8万辆,同比下降6.5%,下降幅度较上年均有收窄。
轿车和SUV瓜分乘用车市场
近年来,我国乘用车细分市场逐渐呈现出轿车和SUV二分天下的局面,MPV和交叉型乘用车市场份额逐渐被挤压。据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乘用车细分市场中,轿车销量为927.5万辆,同比下降9.9%,占乘用车总销量的45.97%;
SUV销量为946.1万辆,同比增长0.7%,是所有乘用车型中唯一销量上涨车型,占乘用车总销量的46.89%。
MPV和交叉型乘用车销量持续下降,销量分别为105.4万辆和38.8万辆,市场份额进一步缩小。
从不同车系来看,国产自主品牌车占据我国乘用车市场主导地位,2020年国产乘用车占全部乘用车市场的38.4%;德系和日系乘用车紧随其后,分别占我国全部乘用车市场的23.9%和23.1%。
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方面,上汽集团以180.2万辆的销量排名第一;吉利和长安紧随其后,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分别为132.1万辆和99.3万辆;另外,奇瑞、东风、比亚迪、长城、广汽和一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也维持在20万辆以上水平。
——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整车制造行业需求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经历了什么
现阶段,中国的汽车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的特点。国内已经形成六大产业集群:东北集群区、长三角集群区、中部集群区、京津翼集群区、珠三角集群区和西南集群区。集群模式促成了地理上的集中,为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提供了便利,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率,更促进了经济的协调发展。汽车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如公路、租赁、电气行业等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世界上名牌汽车的发展道路都是集群式发展,如韩国的现代汽车、日本的丰田汽车、德国的大众汽车都有自己的汽车城。我们应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坚持集群式发展道路,提高我国汽车产品的竞争优势。
我国的经济总量保持着年均8%的增长速度,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购买力的提高,汽车的销售规模也相应增大。随着技术的更新与工艺的改进,汽车的价格也逐渐降低,更多的家庭有能力去购买汽车。
从中国建立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算起,我国的汽车行业转眼间已有60多年的历史。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我国的汽车工业成长迅速[1],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大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工业迅猛发展,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汽车产销量仍已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工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逐渐上升,汽车工业的税收占比在2012年达到了13%以上。汽车的产量销量增长、高占比税收以及对国民就业的推动,稳定了汽车工业在经济中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的汽车产业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在整车方面,新能源汽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亚迪E系列与长安逸动系列,是近年来畅销的纯电动车型。在变速箱方面,奇瑞等公司已经推出很多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箱系列。在发动机方面,奇瑞acteco发动机的油耗与功率控制等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2013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年销量占比不足41%。在销量排名前十名的轿车品牌中,没有中国品牌。我国的汽车工业基础薄弱,外国品牌的零部件供应商有世界著名公司博世、爱信、法雷奥等,而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虽说分布广泛但杂而不实。我国的汽车质量检测体系的历史也晚于外国,生产出来的车的机械性能不如外国品牌。所以,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
近十年来,我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产量提升迅速,出口量不断增加。传统汽车领域的整车开发能力显著提高,变速器等零部件有了很大进步,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技术上也有了重要进展。但是,比起世界汽车行业发展的整体速度与需求,我国的汽车技术存在明显的不足[2]。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自主变速器技术、电控技术、整车开发优化等方面能力不足,而且核心关键技术如电子零部件开发技术、车用电池先进技术、装配制造技术等都很缺乏。
未来,汽车的产品方向是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互联网汽车,相应的,汽车技术向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将日趋明显。在社会方面,汽车技术的发展应实现能源、环境的持续发展与安全高效的智能交通;在产业方面,汽车技术的发展应实现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生态功能的提升以及产业的持续发展。根据汽车技术涉及面广、相互影响强的特点,我国的汽车技术重点发展方向[3]如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燃机车仍然占据汽车产品很大份额,发展节能汽车技术,提高节能汽车在传统内燃机车中所占比例,对于推动汽车产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实现降低能源消耗,减轻污染的目标。新能源汽车有助于响应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确保汽车产业的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目前,纯电动与混合动力汽车是广泛流行的汽车产品, 智能汽车,是汽车产品智能化的演进趋势[1]。它的使用,可以提供更安全、节能、环保、便捷的自由移动方式,不仅能带来汽车产品与技术的升级,而且能为解决能源环境难题、建立健康社会提供可能,更能为安全高效的公路交通提供保障。目前国内很多院校都在研究汽车轻量化技术。减轻车辆质量可以提高汽车行驶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可以减轻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汽车阻力。同时,汽车轻量化可以有效解决能耗与排放等问题。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成为“汽车大国”,但是在创新能力上还存在明显不足。我们应该基于本国国情,认清国际形势,借鉴别国经验,针对汽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的自主品牌汽车能够真正“走出去”。
中国汽车品牌的塑造离不开良好的整体环境。这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对国内汽车品牌建议的适当支持,也是一些汽车发达国家开始腾飞时所经历的阶段。中国汽车工业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是中国工业发展的缩影。历史默默地、忠实地记录着自主品牌曲折而坚定的发展,从学习模仿到积极研发,从“四轮带沙发”到自主发动机安装,从被彻底压制到依靠SUV打开局面。曾经,自主品牌走过弯路和坎坷。如今,自主品牌正在创造自己最好的时代。今年是中国汽车品牌繁荣的第一年。可以说,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新车需求国,对于我们中国汽车品牌来说,无疑是一个优势。当然,中国汽车品牌不负众望,在汽车蓬勃发展的浪潮中阔步前进。无论是在燃油车市场还是新能源市场,中国品牌汽车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惊喜。我们希望我们的中国品牌能一直“唱好声音”,在未来越来越受欢迎。这个在中国汽车制造商帮助下复兴的德国品牌,已经开始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汽车。据悉,宝沃计划明年在家乡德国北部不来梅建设组装厂,正式回归欧洲市场。该工厂将为欧洲消费者生产电动汽车,预计将于2019年开始生产。奇瑞和吉利是两家在海外寻找黄金的汽车公司的代表。2005年出口量分别为18000辆和6000万辆,出口汽车均为中、低档汽车。吉利在马来西亚的骄傲售价10万元,Freeboat相当于14-15万元。奇瑞宣布,其出口美国市场的汽车价格将比同类产品低30%左右。由于跨国公司的高生产成本,奇瑞产品的性价比在中低档产品中已经无法达到。奇瑞的信心在于向世界提供最佳性价比的产品。2006年8月,奇瑞被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认定为首批“国家汽车出口基地企业”。如果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和市场对中低档汽车的需求是归结于自主品牌汽车崛起的外部和宏观因素,那么创业则是内部和微观因素。企业家精神不仅包括企业家的才能,还包括企业家的冒险精神、效率、坚持、合作、创新等。
百万购车补贴
好了,今天关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现状”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现状”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