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问界m7被大量投诉,华为问界m7落地价2023
1.卖做出租车、疯狂压库、同店抢客……问界“哑火”了?
还不是因为对新能源汽车增程式技术的肯定与否定。
说到新能源汽车,其实现在有三条技术路线,第一是混动,很多传统车企的路线;第二是纯电,新型车企为代表的纯电汽车,比如蔚来、威马等;第三是增程式,理想汽车旗下的ONE就是增程式汽车。
前面两条技术路线大家应该非常熟悉,相比较而言,对增程式技术就不是那么熟悉了。
说下其工作原理,大家就能明白了,电动机驱使车辆,而发动机不参与驱动。当电量不足的时候,通过带动发电机为动力电池进行充电,进而驱使车辆。
最近,问界M7开了发布会,这个一直以来有争议的话题又被拿了出来,而且引起热议。问界M7搭载的是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四驱版车型的动力系统是1.5T四缸增程器+双电机组成,搭载的电池组容量是40.06kWh,纯电续航里程最长230公里,满电满油续航里程最长1220公里。
然后华为余承东就对增程式技术和李想一顿夸赞。他说,现在充电桩不够完善,需要时间普及,现在最适合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就是增程技术,反正说的就是增程技术好,增程技术棒,增程技术真滴好哎!
随后长城魏牌汽车CEO李瑞峰发博怒怼余承东:打铁还需自身硬,增程式混动技术落后是行业共识,再大的嘴,也不能大放厥词。
余承东和李瑞峰一前一后的发表对增程式技术的看法,瞬间引发激烈讨论,让增程式技术是否落后这个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
其实两人的分歧点很明确:一个支持增程式,另一个认为增程式落后。
有网友认为,李瑞峰这是羡慕嫉妒恨啊,其实我认同网友的这个看法,毕竟谁能逃脱人性的弱点呢?有数据显示,理想汽车6月份的销量是1.3万辆,上半年累计交付6.05万辆;华为问界增程式M5三个月销量就破1万了,问界M7预售72小时内订单超过了6万台。
你说能不羡慕吗?即便李瑞峰认为增程式技术落后,但人家的确有销量。
当然了,李瑞峰作为汽车行业资深大佬,羡慕问界的销量都是小打小闹,主要还是他认为增程式技术落后的观点,很多人都认为是落后的,大众前中国区CEO冯思翰以前就说过增程式技术不行。
大家似乎有一个共识,现在的混动技术包括理想问界的增程技术、比亚迪的DM技术等都是过渡而已。增程式技术在技术原理上就是落后的,纯电模式下续航只有200多公里。按照增程式技术原理,相当于一辆名义上是电动汽车,实际上是烧油的汽车边走边烧油还边充电。
还有数据显示,理想One需要加95号的汽油,百里油耗达到8升,而普通国六纯油汽车油耗百里也就6~7升。
你有支持的观点,华为也有反对的观点。
问界M7发布之后,余承东接受采访,对于增程式电动车只是过渡路线的观点,他表示,这就是胡扯。如果把增程发动机拿掉,就是纯电车了。现在纯电车多了一个增程发动机,难道这代表着落后吗?
余承东还表示,退一步讲,就算把纯电车电池做大,但始终还是要充电,如果电用完了却没地方充电怎么办?大电池从优势变成了劣势,而且电池能量密度也是个大问题。在他看来,增程车用油发电肯定是比燃油车省油的,因为燃油车要经常离合换挡,发动机处于低效工作状态。而增程车就不一样了,虽然发电了,可是电能进行能量回收,比燃油车有效率。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百分百断定某个技术就是未来,恐怕不合适吧,毕竟没有人能预测未来。
各位小伙伴,你认为增程式技术代表着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技术吗?
卖做出租车、疯狂压库、同店抢客……问界“哑火”了?
企业高管们算是把流量经济、眼球效应这一套玩明白了。外国有马斯克,中国也有不少频发言论的。马斯克现在,应该还在和推特极限拉扯收购的事情。安迪沃霍尔所言“每个人都能当上十五分钟的名人。”但是作为企业家,名人,这些人的眼球效应是更大的。所以从这方面来看,企业家、CEO来充当产品最好的代言人是没问题的。比一般的明星,效果都好。所以话语的效果一出来,奥论的效果就有了。想起了那句名言,没名气不如有名气,好、坏的名气还都是名气。CEO亲自下场,效果真就蹭蹭蹭的来了。比如之前格力董大姐和小米雷总出名的10亿赌局,到现在还能找到不少新闻。反正两家也算是都得到关注了。
回到余承东身上,这就更不用说了。卖手机的时候是这样,现在卖汽车似乎也是这样。当“大嘴”来到车圈,盘点余承东疯狂卖车语录湃新闻-The Paper这个事以后会怎么说,但奥论效果已经到位了。对于新产品来说,这就是一种重大利好。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无人问津,这汽车没有关注,还能活得好嘛?问界 M7缺点是价格太低,车主告诉我们的。这样的话语一出炉,可能就给消费者 种物超所值的感觉。这一款车,难道还真有这样的期待,一听这样的话,可能会有人很多人去看一下问界配置,这流量效果就到位了。
如果去仔细体会M7的驾驶和操控感受,那就有点拉垮了。M7的底盘整体感受偏软,但依然能感受到路面的颠簸,属于想往舒适性去做,但有没调好的感觉。硬件素质来看,前麦弗逊是架确实差点意思。当然,也许是我太挑剔,我朋友就觉得挺适合他的胃口。对于喜欢底盘偏软感受的人,也许评价还不错。M7因为车辆重心更高的缘故,在一定车速过弯时,车身的侧倾Q和晃动,也比M5明显。这也是底盘偏软的调教带来的副作用。想追求舒适,往往会牺牲一些操控。在胎噪和风噪方面,整体表现尚可。作为一款追求舒适和商务使用的车型,M7除了在外观内饰上下功夫之外,动态的舒适度还有待提高。
嫌产品定价低的都不是正常消费者,正常消费者大部分时候是问能不能再便宜点,就以这个车主来说可以看出来这位车主是一位有钱人,对他来说买东西彰显身份很重要,可是为什么要买问界M7呢?自然是有其它吸引他的原因的,这里也不必深挖。但是,正常人来说,应该问你们能不能推出更高端的车,更贵的车,更能彰显身份的车。
这种叙事不稀奇,不管手机还是汽车行业都见过很多次了,很多厂商都说过我们的用户之前是开什么车的,用什么手机的,凸显他们的高端,这什么都说明不了。之前有一些粉丝说,拿几个个例说明不了问题。事实上问界M7的定价并不低,问界M5的销量跟余承东吹的还差很远,M7要继续开拓市场、这个定价要赚钱、要好卖、要合理,所以就有了现在的定价,不说一两百万,调高10万你看看销量差多余承东要吹的是问界M7品质很好,我感觉也挺好的,但是这个好是在这个定价的基础上,他自己很清楚。
问界品牌是豪华品牌,这个定位很难受到业界认同,因为它的定价在那摆着呢,我们看一下豪华品牌中大型SUV的定价。当然这不只是问界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目前国产豪华品牌里面能称之为豪华品牌的只有蔚来一个品牌。红旗、领克、WEY这些品牌充其量是与普通合资品牌相当,你说红旗HS5和宝马X39、奔驰GLC和奥迪Q5L的客户群体一样,估计没有几个人会信服。理想、岗图、AITO塞力斯是新能源品牌,但业内一般认为他们是普通品牌,这点他们的自身定价已经把定位暴露无遗。
但这并不代表这问界M7没有缺点,首先它的三排座椅布局在空间分配方面比较有限,第三排的乘坐空间小,理想ONE第三排空间要比问界M7更出色一些。此外问界M7在内饰做工方面感觉不是很严谨,例如手套箱下放之后,会感觉它的手套箱盖板很薄,如果不用手扶着,它的手套箱没有丝毫阻尼,这也是影响内饰品质感的一部分。最后就是它的驾驶辅助功能只能算一般,因为问界M7目前还没有运用到华为的智能芯片,算力以及探测精准度层面会差一些,因为需要控制成本。
在交付现场,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称:“自己家的宝马、保时捷都不开了。身边有朋友准备买宝马X5,GLS,甚至迈巴赫的,现在都找我买问界M7了。”交付活动上,余承东称,鸿蒙座舱是全球体验最好的座舱,没有之一,而有一些车厂用了我们的模块,用了我们的鸿蒙系统,但交互的人机界面、UI用了他们自己做的方案,我体验了后很垃圾。这么诋毁别人家的产品实属不好!
它能保持颠覆式的创新从而成就这个品牌的忠诚粉丝们吗?基础性研究理论的不足和创新能力尚在培养,中国新能源车造车运动处于资本和科技相互利用维护利益平衡阶段而没有进化到机械统治地球狂热地步。47度高温下的新疆,许多新能源车在漫长的无人区公路都原形毕露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没有充电桩的加持,新能源车成为科技创新路上殉道者。
综合而言,科技与资本,文化和资本,多维度的融合才能体现中国文明优势,造车运动与钢铁时代不同,机械统治地球,地球由人类带着流浪到更广阔的宇宙,我们会将自己的宠物狗和汽车一起作为人生精神伴侣。
近两天,雪球APP上流传着一张疑似华为内部文件的。该图显示,
华为计划基于问界M5 EV开发深圳市场出租车。
汽车产经就此事咨询华为某北京体验中心相关人士,对方回应:“只用纯电车型,有这个可能。”
有网友对此图评论说:“问界想卖车真的想疯了。”
同样反映出问界急于提升销量的还有1月份的官宣降价。在特斯拉降价的屠刀落下后,问界迅速行动,成为中国电动车界里第一个出手迎战的选手,
整体降价幅度达2.88万~3万元。
最近,汽车产经探访小组到华为的银泰中心直营店溜达了一圈。本想假扮成阿维塔11的潜在客户,观察一下华为销售怎么卖阿维塔。结果没介绍一会儿,销售就把我们拉到了问界M5的车上,劝我们将M5纳入考虑范围。
虽说问界销售主推问界产品无可厚非,但多少感觉得到卖车的急迫感。此外,汽车产经获悉,因为“同店抢客”这件事,华为还收到过来自阿维塔官方的投诉。
想尽一切办法卖车,其实是对近期问界终端颓势的反馈。?
问界官降前,有渠道人士统计了12月问界品牌的进店情况——环比8~11月份,进店量下滑70~75%,平均日进店仅剩5~6个。
1、2月,问界销量环比大幅下滑:
1月销量为4885辆,环比下滑56%,跌落至去年3月M5刚上市时的水平。启动降价后,其2月销量为3505辆,环比下跌55.9%。看上去,官降并没有带动问界销量的提升。
问界的根结在哪?恐怕还要回溯到去年热销的时候。
NO.1
[?渠道混乱,库存过度 ]
集叔是一名长期跟经销商接触的业内人士。对于问界的销量腰斩,他分析说,暴跌是迟早的事,?
因为去年问界压库强度遥遥领先,高出货量都是库存堆出来的。
去年下半年,问界有过一段“风光”日子。8-10月,问界品牌连续三个月销量破万,10月份更是以12018辆的月销量超过蔚来和理想,给同行们带去了不小的震撼。但“风光”有点短暂。“问界的批售价格是乱套的。为了给M7回笼资金,余承东让经销商疯狂进 货。7、8月份的渠道已经成什么样呢?28.86万元的车,经销商聊天群里15万元的订单满天飞。我手机里经常都能收到这样的车源,10台起批,5台起批。余承东这是在破坏自己的渠道。”集叔表示。 上海汽车城一名经销商(问界友商)拍摄的也印证了这名人士的说法。这名经销商回忆称,8月份开始就不对劲了。?
“当时整个汽车城的停车场停满了问界M5,乌央乌央的,把邻居品牌的门口都停满了。”
去年9月,问界公布8月总销量为10040辆,首次月销超过万辆。然而,多家媒体指出,根据“新车交强险”数据,问界M5的8月上险量只有6687辆,问界M7上险量为980辆,跟问界公布的月销过万出入较大。同样的戏码又出现在10月。问界公布其10月交付量达到12,018辆,但上险数仅为9,005辆。众 所周知,上险量远大于交付量,说明有大量的新车还积压在经销商处。对于问界交付量的“水分”,有网友戏称是华为复制了卖手机的惯用手法:?
“华为卖手机就是这德行,前几年累计的销售量跟激活量之间有上亿台的水分。问界销量破万,上险量仅有7000多台。余承东注水的手法一模一样。”集叔分析,除了前期压库, 店效较低也是问界销量滑坡的重要原因 。按照余承东原本的预期,他们每个店每月能卖30辆新车,一千家店卖车则可以做到月销量3万台。但实际情况却是,2022年每店月均销售8台左右。“华为门店的月销跟普通4S店相比,一个停留在个位数,一个是三位数,差距巨大。就算跟新势力每月几十辆的店效相比,差距也很大。”集叔说。当然,归根到底,销量不理想,可能也是产品真实竞争力的体现。
NO.2
[?华为也带不动的产品力,
G9销售称“问界最好对付” ]
今年2月,自媒体“车fans”做了一项调研,邀请各品牌的销售聊聊他们的产品的真正竞争对手。
一位小鹏的销售是这样说的,?
“常见竞品中,问界最好对付。买问界的客户大部分年纪偏大,原本是对增程更放心,试驾完以后明显感觉G9的驾驶感受和操控比M7要好很多。”
从他语气来看,问界M7依然被视为小鹏G9的对手,但已然是最弱的那个。
其实问界M5刚发布时,很多用户会有惊艳的感觉,因为问界搭载了其他“HUAWEI INSIDE”车型都不具备的大杀器——原生“鸿蒙座舱”:
当某些品牌车主顶着卡顿的界面,复读机般呼唤语音助手只为调一个空调温度时,问界车主可以不带歇地给语音助手发十几条指令并得到响应,纵享丝滑。根据一线销售的反馈,鸿蒙车机也是促成问界车主下订的三大价值点之一。
如今,强大如“鸿蒙座舱”也已经带不动问界了吗?
有专家分析说,越来越多同级SUV出现,如Model Y长驱、理想L7等,它们都有不输华为的品牌和影响力,也有较高的配置。
“问界的产品力和几个热门产品相比,确实处在下风。它和特斯拉的降价逻辑一样——它的产品力覆盖不了那个价位。特斯拉原价卖30万的时候,毛利高达35%,问界M5是一模一样的情况。”北京地区一名阿维塔销售说。
另有人说,中保研碰撞事件,是问界品牌声望陨落的开始——在中国消费者眼里,产品质量是底线。底线破了,中国消费者难免会惊觉,原来华为做担保的产品也有难堪的内里。
根据中保研碰撞测试结果,问界M7在25%偏置碰撞后,对车辆内部空间造成挤压,A柱与车顶连接处疑似发生变形。另外,在“乘员舱上部入侵量”和“车辆结构”两项中,问界M7只获得了A(良好),低于一起参加测评的理想L9、领克09所获得的G(优秀)。?
中保研碰撞事件之后,甚至有竞争品牌的销售这样形容问界:
“问界底子差,华为也挽救不了。就好比医美整形,有些明星可能外表整得很出众,但前提他需要有一个好底子,因为技术优化是有空间的。问界10万块的车加一个平板加一个华为的电池电机就卖到30万了,有点过分了。”
NO.3
[?写在最后?]
问界怎么救?产品力和渠道问题两手都要抓。
据了解,华为终端渠道正在进行调整,以提升效率为主优化掉卖车不专业的门店,同时也是为未来更多的智选车业务做准备。
继赛力斯之后,江淮、奇瑞成为接下来与华为进行智选模式合作的车企,几乎实锤。也有华为内部人士向汽车产经证实,“(智选车)老三、老四,包括老五、老六都在路上。”
在卖车路上尝到苦酸味的华为,能通过“多生孩子”重新掀起销量旋风吗?我们保持关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